小明的主管非常严苛,底下的人都不敢比他早下班。有天传出这位主管要离职的消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公司里一时找不到人补主管缺,由大佬板兼任,同事压力更大。
《正念减压的训练》指出,不管你的压力是来自婆媳关系、睡眠问题或“如果不是主管⋯⋯,我应该会表现更好”,来自外在环境的冲击不可能完全消失。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外界的“压力源”,变成你感受到的“压力”。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主观想法和感受。
《正念疗愈力》解释,压力源一直都在,而且本身没有好坏,只是“事实”呈现的面貌。但当人的内在资源(像是体力、注意力、认知等)不足以处理时,就会产生压力。比方说,地心引力也可以视为一种压力源,它一直存在,但因为我们的身体已经适应重力,所以不会特别“感觉”到它。但当人连续站立8小时,体力不足以应对重力时,就会觉得身体沉重。
因此,减压的关键不是压力源,而是压力。举例来说,主管给部门的绩效目标,有人觉得这是期盼和挑战,另一位却认为老板交代了“不可能的任务”。面临同样的压力源,主观感受到的压力会不一样,觉得困难的人可能会紧张、 看不顺眼、失眠,认为是挑战的则会跃跃欲试。
然而,区别压力源与压力(目标是挑战还是苦差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从外在源头到内在感受,不只牵扯到我们如何看待、解读客观事实,还包含内在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循环,甚至生理反应。
根据麻州大学医学院医学荣誉教授、正念减压课创始人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研究,人脸对压力的反应,跟大脑里的两个区域有关,一个是面对威胁时,选择攻击或逃跑的杏仁核;另一个则是掌管注意力和理智的前额叶皮质。
通常刺激发生时,杏仁核会迅速发送信号,接管人的身体,主宰你的行为。直到几秒钟之后,前额叶皮质才会“醒”过来,重掌大脑,做出较理智的决定。
而卡巴金发现,正念练习可以从生理上强化前额叶,弱化杏仁核;从心理上提升人的觉察力,让杏仁核发送信号的瞬间,人就发现到战或逃反应要来了,先一步定义威胁、降低身体由本能、情绪支配的时间,进而降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