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涨声一片,太阳能展开涨价循环

多晶硅材料出现缺料潮,再加上全球的多晶硅生产已集中在中国,供给受限,整体多晶硅价格今年以来涨势再起,而中游硅芯片、电池的产能都已超过多晶硅可供应,太阳能因供需缺口,涨价风由上游启动漫延到中下游,愈上游的材料供应商愈能转嫁,的模块企业也将进入第二季大型电站的拉货潮,应对材料大涨,厂商也开始重启与电站企业的议价,拟提高售价以反应成本。

目前太阳能产业链的供给瓶颈在最上游的多晶硅,据估计,目前全球多晶硅产能约可有150GW的水准,但今年全球太阳能设备量估计可达150-170GW,而下游硅芯片、电池的全球产能都比多晶硅可供给的产能为大,造成供需上的不匹配。

而造成此波多晶硅的供给吃紧,除了疫情后中国电站也积极安装电站之外,近几年来,欧美多晶硅退出者众,过去老牌的多晶硅大厂因产业状况不佳而退出或减产,包括德国Wacker、韩国OCI、美国Hemlock,所以整体多晶硅的生产量由过去高位年产能可达65万吨退到目前约45万吨的水准。

而在价格的部分,目前多晶硅均价在12-13美元/公斤,相对于去年底约在9美元的水准,多晶硅价格已有相当大的涨幅,且今年看来多晶硅的供需恐怕都难以平衡,且因多晶硅的扩产耗时较长,要待明年,多晶硅大厂会有较大的产能开出。

目前中国多晶硅的制造厂商包括协鑫、通威以及大全新能源等,目前也都有扩产的计划;至于在硅芯片部分,则以单晶硅芯片为主流,但市场相当寡占,以中国的中环、隆基为双霸主,因为供给者少,所以硅芯片厂大多也都能反应成本进行涨价。

至于目前企业都转型为模块以及电站厂商,包括联合再生、茂迪、中美晶、元晶、安集、太极等,在台湾支持太阳能政策下,供需平衡,且今年大型电站的安装量有望较去年有较大的增长,去年添加安装量为1.5GW,今年估可达2GW,主要是去年有一些大型案场递延到今年并网,且第二季即将面对大型案场拉货潮,模块厂也拟积极重启议价,反应自上游多晶硅段开始原材料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