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天体Oumuamua可能是系外类冥矮行星的碎片

Oumuamua,1I/2017 U1,是人类观测到第一颗访问太阳系的星际天体,于2017年10月18日被中央大学共同参与的“泛星1号”计划发现,因极端的双曲线轨道而认证为源自太阳系外的天体。Oumuamua的亮度变化说明它有特别不自然的形体,通过太阳后又出现预期外加速度,当时引起部分科学家及媒体怀疑Oumuamua可能不是自然天体。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两位天体物理学家Steven Desch和Alan Jackson,最近提出有关“Oumuamua”不寻常特征的全新分析结果。

过去不断有团队尝试解释Oumuamua诡异的加速度,由于它不像彗星有明显抛散物质,因此关于“太阳帆”、“燃料喷射”等非自然现象被科学家提出,也因为这观点太吸引人,媒体大量报道:Oumuamua是星际太空船吗?

Desch和Jackson团队尝试用更合理的方式解释。他们认为Oumuamua可能是由不同成分的冰组成,这种物质类似冥王星表面结构,可能遭受撞击后脱离天体表面。由于冰反射率非常高,Oumuamua对应的亮度可能代表质量更小的天体,这意味着它更容易加速。

团队表示:Oumuamua可能5亿年前撞击脱离母天体表面。固态氮的结构模型也可解释Oumuamua的形状。当固态氮外层蒸发时,形状会越来越扁平,就像肥皂越用越薄。研究人员估计,Oumuamua飞掠太阳后损失质量95%。

这理论有个更深远的意义:我们还不知道太阳系外是否有像冥王星的天体,如果Oumuamua真是系外类冥天体的碎片,等于证实系外类冥天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