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特尔自己重新打造ARM处理器会发生什么事

因苹果自研M1取代英特尔处理器,微软Windows On Arm看来有点像玩真的,加上Arm服务器处理器看似在市场有些斩获,让“英特尔势必重新打造Arm处理器产品线”观点又再度炒作(虽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类型文章87%都是用Mac写的)。且论点普遍都过度去脉络化,把Arm的抢滩成功讲得如此云淡风轻,是假装没看到这些年来,那么多过江之鲫的先贤先烈(像尸骨未寒的高通Centriq)吗?难道需要笔者再另外撰写一篇“Arm服务器10年奋斗史”吊祭那票壮烈牺牲的市场先驱?

笔者之前撰文分析过AMD重新启动K12计划、进攻Arm服务器的可能性,也以服务器市场的视角,重新介绍英特尔与AMD这20年来的x86服务器战争编年史。现在笔者就以较另类的角度,查看并分析英特尔做这件事的可能性。

首先,英特尔这30年内,两个最错误的决策,都刚好跟DEC有关:

  • 移动处理器市场因“x86义和团之乱”,对所谓“庞大的IA软件生态”产生莫名其妙信心,相信x86处理器可满足“所有市场”的需求,2006年6月以6亿美元,将发展自DEC StrongARM的XScale卖给Marvell,地位由“原子小金刚”(Atom)取而代之,试图进攻所有可想到的新兴市场,接着就是长达10年“无往而不失败”的惨烈旅程。毕竟x86指令集架构与英特尔习以为常的商业模式都有根本性弱点。

笔者每次想到2003年秋季IDF发布XScale专用的Wireless MMX指令集,就略有唏嘘之感。

英特尔当初为何会主动抛弃当时性能最优秀的Arm处理器产品线,说法众说纷纭,但一般不外乎“缺乏搭配的高品质基带芯片”、“前智能手机时代的用户,并没有那么追求性能”、“功耗过高”、“价格昂贵”、“智能手机的市场比重太小”等等。

2007年,也就是英特尔卖掉XScale的隔年,如同我们所熟知,一支叫iPhone的手机问世了,打开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以上五个问题也渐渐迎刃而解。

已故的英特尔第五任首席执行官Paul Otellini曾在卸任时表示“拒绝为iPhone生产芯片是最错误决定”,近期回炉英特尔接任第八任首席执行官的Pat Gelsinger,也在节目透露这件事是英特尔最大失策,也在IDM 2.0策略明示“代工苹果芯片为主要目标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英特尔首任首席技术官的Pat Gelsinger并非x86义和团成员,如同更早就跳槽到EDA大厂Cadence的企业平台业务群总经理Mike Fister,他也曾是Itanium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当他刚离开英特尔转战VMware时,大概是对英特尔“放生”Itanium心有不甘,还一度对媒体表示“Itanium其实有赚到钱”,搞到英特尔被迫发新闻稿“辟谣”。

讲白了,英特尔这家公司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喜欢x86神主牌,更何况处理器业界的所有高层和从业人员,哪位不是当代两位RISC大师David Patterson和John Hennessy的私淑弟子,不记得那句“x86只有创造它的人才会喜欢”名言吗?

不过我们也知道,英特尔要在制程技术与服务水准(别忘了芯片代工的本质是“服务业”)追上台积电仍有很大难度,加上智能手机芯片市场早已饱和,手机品牌苹果、三星都自研芯片,剩下的也都被高通、联发科和展讯等蚕食殆尽,先别说英特尔再度投入自有品牌的手机处理器是否还有竞争力,连代工这件事都可能会利润低到让英特尔投资人无法接受。即使英特尔倾尽全力研发出傲视世界的Arrm处理器,做到超越苹果的程度,苹果也不太可能走回头路,放弃自主研发团队了,愿意赏赐代工订单给英特尔就该谢主隆恩。

回到主题,如果英特尔想重返Arm指令集兼容处理器,究竟有哪些诱因?笔者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以上都是笔者“最乐观”的个人推测,英特尔一定有足够研发能量研制出顶级的Arm指令集兼容处理器,但“商业”和“政治”仍远比技术更具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业务重心已经转移至云计算服务的微软,是否有必要再造全新的个人计算机生态系统统,本身就是巨大的问号。技术做得到是一回事,大费周章做这件事是否有利可图,又是另一回事。

此外,随处无所不在的工业计算机及物联网应用,几乎清一色都是x86统治疆域,也是最保守的客户群体(难怪英特尔IOTG供货期从7年延长到15年,AMD的Embedded现在也有10年),微软和英特尔主动毁灭x86生态圈的结果,最后的得益者恐怕不外乎Nvidia、RISC-V体系和Canonical之类的开源软件阵营。这两家公司都不可能没想过这种可能性。

姑且不论事态如何演变,让全世界最大的处理器厂商摆脱x86的包袱,竭尽全力研制的Arm指令集兼容处理器,到底会如何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还是重蹈Itanium覆辙,实在相当令人期待──假如这件事真的发生。

(首图来源:英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