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形?圆形?牛角形?太阳系边界3D图首度搭建

太阳圈是由太阳风形成的防护罩,保护着地球和太阳系免受高能星际辐射轰炸,物理模型多年来一直试图重建太阳圈边界,现在科学家终于首度搭建出完整的太阳圈边界3D图。

太阳圈(Heliosphere)是指太阳引力在太空的支配范围,也就是太阳风在星际介质内吹出的气泡,主要由质子、电子和α粒子流组成,一直抵抗着来自银河系的氢氦气体及有害辐射侵入。

而太阳圈的边界称为日球层顶(Heliopause),在这里,往星际空间推进的太阳风与朝太阳推进的星际风互相发生碰撞,动力学相当复杂,可再细分为终端震波(日球层顶的内侧边界)、日鞘(日球层顶与终端震波的中间区域)与弓形震波(日球层顶之外)。此外,日球层顶形状并不规则,就像我们的肺一样会随着呼吸收缩膨胀,日球层顶也会跟着太阳周期变化。

太阳圈与太阳系边界。 (Source:NAS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界对日球层顶形状有两派看法,主流认为应该形如彗星,另一种则认为像圆形泡泡,还有少数模型做出看起来更奇怪的牛角面包形状。

现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团队利用NASA的星际边界探测器(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IBEX),收集2009~2019年整个太阳周期的数据,首度搭建出完整的太阳圈边界3D地图。

研究团队采取类似蝙蝠声纳的技术,测量各方向太阳风粒子与星际风粒子碰撞所产生的高能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ENA),以信号发送及接收的时间差来搭建出日球层顶形状与距离,而信号强度取决于碰撞时太阳风的强度——就像地球上的风有大有小一样,太阳风也有强有弱。

通过新的3D图,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系边界形状确实更像彗星,尾部延伸了至少350个天文单位长(IBEX目前探测极限),尽管事实上尾巴长度无法测量,它也可能又短又粗;另一方面,到日光层顶“尖端”的最短距离介于110~120个天文单位,与航海者号穿越的数据一致。

总之,日球层顶形状更像彗星或子弹,就是和牛角面包模型完全不一致。

太阳圈与边界全景图。 (Source: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IBEX寿命预计至少能延续到2025年,而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Interstellar Mapping and Acceleration Probe,IMAP)则预计2024年发射升空,接替IBEX继续研究高能粒子的加速机制、太阳风与星际介质如何互作用。

团队希望这2个任务最终能提供更多数据,以协助更完善日球层顶的形状。新论文发布在《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首图来源: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