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太阳系甚至宇宙其他星系,地表被70%海洋覆盖的地球绝对是个异类。有关地球水源从何而来是个存在已久的谜团,多数模型认为是陨石将水输送至地球。现在根据日本隼鸟号收集小行星25143的数据,科学家发现太阳风发挥了关键作用。
现有理论指出,地球的水主要是C-型小行星或碳质球粒陨石撞击地球后,将含水矿物带到了地球上,但仅靠小行星并无法解释完地球所有的水,且其中存在一个问题:C-型小行星和碳质陨石的氢同位素比例,与地球水的氢同位素比例不太匹配(前者重氢成分较多),这代表地球水至少还有另一个下落不明的来源,然而太阳系中唯一知道拥有大量氢但氘比例低于地球的就只有太阳本身。
现在,根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澳洲科廷大学团队分析日本隼鸟号收集S型小行星25143(又名丝川小行星)的资料,发现了这问题的答案。
研究人员发现小行星最外层(40~180纳米)富含水、氢氧根离子,以及水!一般来说,这些小行星应像骨头一样干,但直接探测到水分子代表它们需要氢原子,而最可能的来源就是携带氢离子的太阳风停留在小行星表面,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水。
团队表示,太阳风产生水是我们以前未仔细考虑过的来源,这可能说明太阳系大量天体都富含水,为地球海洋做出重大贡献——每年估计有30,000吨尘埃颗粒从太空坠落自地球,而每1立方米尘埃可能包含20升的水,于过去数十亿年经年累月地累计下来。
下次,在你喝着水的同时,想想地球有一半的水可能来自太阳吧。新论文发布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
(首图来源:科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