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万年前,银河系中一系列超新星爆炸事件形成一个局部巨大气泡结构,太阳目前正处于气泡中心。现在一篇新研究发现,这个气泡结构表面形成了距太阳500光年内所有年轻的恒星。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知道太阳位于一个低密度的局部宇宙气泡内,且这个气泡结构被数千颗年轻恒星包围,但有关气泡的精确大小、形状、起源与演变,一切都还未知。
但根据一篇新研究,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与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团队集成包括盖亚卫星在内的大量数据,分距太阳650光年范围内稠密气体与年轻恒星的3D位置、形状、运动,偶然发现附近7个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域都恰好位于该气泡表面,并因此对气泡带来些新见解。
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天文学家Catherine Zucker指出,1,400万年前起有15颗超新星陆续爆炸,并在数百万年间将星际气体向外推,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局部气泡状结构,且这个形状奇特的气泡并未处于休眠状态,而是以每秒约6.4公里的速度缓慢增长中。
天文学家还表示,能身处气泡其中观察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1,400万年前第1颗超新星爆炸时,太阳离事件还很远,但约500万年前,太阳在银河系公转的轨径直接路过气泡,而现在太阳位置几乎就在气泡中心,就像坐在摇滚区一样,清楚看着气泡表面发生的恒星形成过程。
此图搭建出距地球500光年以内的所有年轻恒星和恒星形成区域,都位于一个局部气泡表面。 (Source: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此外,天文学近50年前首次提出局部气泡在银河系中普遍存在的理论。现在新研究有统计证据支持这项理论,假如银河系局部气泡很少,那么太阳不太可能刚好穿过一个巨大气泡。
事实上,银河系很可能类似于充满孔洞的瑞士乳酪,其中孔的位置来自超新星事件炸开,孔的周围(气泡表面)则形成新生恒星。
接下来,团队希望搭建出错含更多星际气泡位置、形状、大小的完整3D视图,以了解垂死恒星爆炸之后,对新恒星产生以及影响银河绑定构演化方面发挥哪些作用,也需要确认这些超新星来自哪些星团。
新论文发布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图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