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球超过10,000光年的2颗恒星,正在改变天文学家对恒星演化及构成的理解。恒星表面一般由氢和氦组成,但若一颗恒星表面被氦燃烧后的灰烬覆盖,那就奇怪了,德国天文学家便发现了这种新型恒星,推测由罕见的恒星整合事件形成,但根据目前恒星演化模型,无法完全解释这些表面被碳和氧覆盖、核心仍是氦的新型恒星。
大部分恒星表面由氢和氦组成,而银河系恒星成分比例普遍为71%氢和27%氦,但德国图宾根大学天文学家Klaus Werner团队利用大双筒望远镜(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与LAMOST望远镜,却发现2颗奇怪的新型恒星PG1654322、PG1528025,表面覆盖着氦燃烧后的灰烬:碳和氧,这对恒星来说是种通用成分。
若再加上恒星的温度和半径表明恒星核心仍在燃烧氦,情况就变得更加令人费解了。
Klaus Werner指出,通常我们认为具此种表面成分的恒星,其核心应该已把氦烧得差不多且准备转为白矮星(核心已无核反应可产生能量的死星),然而对PG1654322、PG1528025来说,这却像恒星外部已发生核融合、但核心仍还拥有活跃的核融合反应。
此通用结构引出了这些恒星如何诞生的问题。对此,阿根廷天体物理学家Klaus Werner团队带来的另一篇论文分析认为,这种物体可能通过罕见的恒星整合形成,于适当条件下,碳氧白矮星被伴星破坏和吸积以形成Werner团队发现的恒星。
不过,科学家仍需调整恒星演化模型,测试这种恒星整合是否真会产生像PG1654322和PG1528025的恒星。
新论文发布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首图来源:Nicole Reindl/英国皇家天文学会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