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员Marinus Anthony van der Sluijs及名古屋大学早川尚志(HAYAKAWA Hisashi)特任助教最近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发现最古老的极光记载,发布于《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期刊。
《竹书纪年》是公元前三至四世纪战国时魏国编年体史书,记载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史事。除了历史事件,还记录天空不寻常的偶发事件。尽管这部编年史早为学者所知,但重新审视古老文献有时会获得耳目一新的见解。
(Source: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竹书纪年》曰: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这段文本描述周昭王末期的某晚,北方天空看到“五色光”。研究人员使用最新重建的中国历史年表选定最可能的两年:公元前977年和957年。
研究人员发现“五色光”记录与地磁风暴一致。其中纬度极光够亮时,会呈现多种颜色。地球磁北极在公元前10世纪中叶向欧亚大陆侧倾斜,比现在距中国中部更近约15°,因此中国中部可看到极光椭圆区,预估极光椭圆区可能位于磁纬度40°或更小区域,是已知的最早极光记录。
两年前也有研究人员在公元前679~655年楔形文本板,发现两河流域的亚述天文学家刻了几个极光记录。有些科学家将圣经以西结书描述的异象(Ezekiel′s vision,追溯至公元前594或593年)与中东极光连接。除此之外,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天文日志也发现公元前567年的极光记录。
为什么科学家要花这么久时间才在《竹书纪年》找到“五色光”极光记载?原因之一是《竹书纪年》几经波折,汉代就散佚,公元3世纪西晋某战国魏王墓遭盗掘才重新出土,五代战乱再度散佚。而16世纪明代印刷本将“五色光”解读成“彗星”。
有趣的是极光研究可追溯到如此久远,此类历史资讯也很有价值,帮助科学家模拟太空天气变化和太阳活动的长期模式,从几十年到几千年不等。反过来说,了解这些变动可让人类对大规模太阳风暴及可能造成的科技设备破坏做好准备。此历史记录是荷马太阳活动极小期(Homeric Grand (Solar) Minimum,公元前810~740年,注)前唯一所知太空天气事件。
注:荷马生存年代有历史争议,最好称为新亚述极小期(Neo-Assyrian Grand Mini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