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大景深光学相机,3厘米到1.7公里范围内全对焦

受灭绝三叶虫(Trilobita)复眼结构启发,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镜头,搭配计算机算法调整,最终可拍出在3厘米~1.7公里范围内所有物体完全对焦的高清晰图像。

景深(Depth of field,DOF)是指相机对焦点前后相对清晰的成像范围,或者说能清楚成像的范围,位于景深内的图像看起来较清楚,超出范围的图像则较模糊,比如拍照时对焦于画面主体人物使其保持清晰,但大部分前景与背景变模糊,就是浅景深的运用。

但最近美国国家标准暨技术研究院(NIST)团队从古代三叶虫汲取灵感,展示了有史以来最大景深的新型光场相机。

三叶虫(Trilobita)如今已灭绝,最早出现于5亿年前海洋中,它们的视觉系统相当复杂,典型眼睛结构为复眼,每个小眼内都有独自角膜、晶状体和感光细胞。其中,Dalmanitina socialis品种吸引了研究人员注意。

受三叶虫启发而设计的新型镜头。

化石记录表明,Dalmanitina socialis每个小眼都有双焦点,就像由2个透镜组成,能以不同角度弯曲光线;或者说Dalmanitina socialis的注意力可同时集中在它面前的猎物,以及1公里外正在接近的掠食者,与当今所有节肢动物都不同。

研究人员因此开发出一种配备双焦镜头的微型相机,带来创记录景深——且相机可在这段距离内生成一张清晰照片。团队表示,相机可同时对近至3厘米与远至1.7公里的物体成像,接着他们设计一种算法来校正像差,锐化近焦与远焦范围内所有物体,最终生成了覆盖这段巨大景深的全焦图像。

细讲内部设计,这种大景深相机称为超透镜,团队在一个平坦的玻璃表面镶嵌数百万个纳米柱,且这些柱子能以特定方式(根据形状和方向变化)操纵光,同时充当微距镜头(用于近距离物体)和远摄镜头(用于远程离物体)。

超透镜内排列方向不同的纳米柱。

再深入一点,光被分为左圆偏振光(LCP)和右圆偏振光(RCP),左圆偏振光带逆时针旋转的电场,右圆偏振光则带顺时针旋转的电场,而纳米柱排列方向会以不同的量弯曲光,比如团队设计了矩形纳米柱,因此有些偏振光必须穿过矩形较长部分,另一些穿过较短部分,前者因为穿过更多材料,因此经历更多弯曲,后者通过的材料较少,弯曲也较少。

随着弯曲程度不同的光产生了两个不同焦点,最终产生远处物体(1.7公里外)和附近物体(3厘米)的图像。但若不进一步处理,中间距离物体无法聚焦,于是团队另行设算法来识别中间范围内物体,最终通过软件校正生成3厘米到1.7公里范围内全对焦且无像差的图像。

研究人员还表示,采用这种技术的相机制造精度没有想象中高,也就是说应该相对容易投入实际应用,有望彻底改变未来的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对生成城市景观、大片生物群等摄影大有帮助。

新论文发布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首图来源:美国国家标准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