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交大研发生物技术重大突破!DNA纳米药物胶囊有望检测癌症

台湾出现生物技术重大突破,阳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廖韦晴研发团队,成功利用DNA制造出水凝胶胶囊,这种胶囊可以包裹药物或信号源,并在分子层次与体内特定细胞反应,实现先传感后治疗的精准医疗。

阳明交大研发团队,利用DNA四种碱基专一配对的性质,通过杂交链聚合反应,将DNA一层一层包覆在碳酸钙上,组装出球型的立体结构,并在移除碳酸钙之后,形成中空可包裹药物或信号源,如荧光分子、荧光量子点的球型DNA水凝胶胶囊。

这个大小纳米等级的胶囊,可以嵌入特殊功能的DNA,让胶囊具有类似机械开关的功能,侦测到特定分子或环境酸碱值后才会打开,进行刺激响应(stimuli-responsive)释放出里面的药物或信号源。

为了测试DNA胶囊,研发团队进一步在胶囊的桥接DNA上,嵌入microRNA-141传感串行,当胶囊侦测到环境中存在的目标microRNA时,诱发DNA串行置换,胶囊就会像钥匙开锁般,进而释放包裹在里面的信号分子,得以测量环境中的microRNA表现量。

甚至通过等温链置换聚合/切口扩张反应isoth(ermal strand displacement polymerization/nicking amplification machinery),也能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刺激因素以打开胶囊,让microRNA侦测更为精准快速。

科学家应用核酸纳米技术将microRNA作为打开DNA胶囊的钥匙开关,但因为microRNA与癌症的关联性,以及难以侦测,这项技术将有助于有效缩短侦测时间,并达到实际可应用的侦测极限。

廖韦晴表示,DNA胶囊除了包裹信号源,用在体外生物标记侦测,也能用在装载治疗药物,有鉴于DNA的高度生物兼容性,将有机会发展成为在体内具控制释放能力的药物传递系统。

廖韦晴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专注在DNA相关纳米技术的开发,运用化学方法与技术,结合DNA分子的自我组装、传感及结构重组的性质,将其应用在生医领域尝试解决如今重要科学问题。

这项研究由台湾及以色列共同合作,并获得科技部支持,由张文馨硕士及李宜芳硕士协助完成,研究成果发布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纳米科学研究指标期刊《Nanoscale》。

(首图来源:阳明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