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恒星近距离路过看不见的黑洞时,会被后者巨大潮汐力撕裂成丝,就像意大利面条一样。2019年,一场名为AT2019qiz的潮汐破坏事件爆生明亮光芒,足以让天文学家进行全面研究,结果发现恒星约有一半物质被黑洞吸入,但一半被黑洞风任性地重新吹出。
当一个星体太过接近超大质量黑洞时,就会受黑洞引力影响被撕成物质流并吸向黑洞,该过程称为“面条化”(spaghettification)或潮汐破坏事件(TDE),有些材料在进入过程中发热从而发布大量辐射──通常是X射线,这种解释没有错,只是还不够完整。
2019年时,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望远镜发现距离地球2.15亿光年名为“AT2019qiz”的潮汐破坏事件,由于恒星离黑洞非常近,导致爆出的耀斑也相当明亮,因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能投入后续分析以获得更多事件消息。
由于潮汐破坏事件在光学波段下非常明亮,因此团队决定从偏振光研究,这可以让团队看到恒星被切碎的后果,然而研究人员没有看到预期的X射线量。到底发生了什么?
偏振光观测结果显示AT2019qiz事件的大部分恒星物质事实上从未进入黑洞胃中,而是被重新吐出太空,而来自黑洞的强风还产生一个球形对称的高速恒星剩余物质云,以每秒约10,000公里速度冲出。
团队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推断出潮汐事件周围气体云的形状,而且若风量不够,也不会得到球面几何形状的云,最有趣的是向内旋转的大部分恒星物质最终都没有落入黑洞,而是被黑洞吹走。
研究偏振光有助天文学家推断一些爆炸中物质分布的消息,进一步理解黑洞周围吸积盘如何形成。新论文发布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首图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