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ICT能力具优势,MIT储能供应链渐壮大

台湾储能系统应用风起云涌,台厂自制率以及自制能力也持续提升,尤其在储能系统的执行和充、放电的反应中,需要软、硬件以及通信的高度集成,台电专业总工程师兼发言人吴进忠博士表示,ICT是台湾的强项,所以当台电在推动AFC储能系统与民营企业配合时,台湾厂商可以很快完成,也因为ICT技术成熟,储能的MIT供应链也渐渐壮大。

若细拆储能系统,吴进忠表示,台湾储能供应链上中下游都有所着墨,在硬件方面,上游有包括电池芯,由电池芯组成电池模块,再组装为电池柜,多个电池柜来完成一个电池集装箱。吴进忠表示,储能系统的核心是电池芯,尤其是需要可以快速反应的功率型电池,可瞬间释放很大功率,这部分是用锂三元电池、一部分是锂铁电池,目前台湾在电池芯领域的规模稍小,但已有很大的集团相继投入,包括台泥的能元、台塑的新智能,以及鸿海集团,其他也有中小型的企业投入。

在软件部分,吴进忠表示,要如何确保每一个电池柜、电池模块到电池芯状态都是一致,其中电池管理系统BMS则是一个很重要Know how,BMS具有两个功能,其一是要去监督每一个电芯、电池模块的健康状态都要管理的到,另外,当需要放电充电的时候,就要通过BMS去管理这电芯来充放电,或者有一电池芯坏掉,就要由BMS来发出警报来告诉管理者需要排除,若故障的电池芯过多,就要系统暂停来做更换。

而在储能柜的系统中,电力存放都是DC直流电,但要到电力系统则要转换成交流电,此时就需要交流直流电转换的工具,此则是电力调结器PCs,吴进忠解释,如果系统的频率太高,代表发电多用电少,PCs就会将电力做转换,再由BMS来平均分配充电到各个电池柜。

吴进忠表示,目前台湾储能系统在自制率方面,大部分都可制造,但上游在电芯的经济规模较小,随着大型集团切入,经济规模会慢慢变大,尤其未来可能移动式(如给电动机车用的)的电池芯当衰减到一定程度,可能从移动式的应用退役到定置式的储能系统来用,这方面的模式也有开始上线,随着未来电动机车汰换的电池多了后,用此类电池来做储能系统也会慢慢加大,此也具有循环经济的概念。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