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鲣鱼渔获量原本过度捕捞面临危机,不过近两年却数量大回升,捞到的鲣鱼还前所未见特别肥美,但日本渔民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担心这可能是生态危机的前兆。
气候变迁对日本许多渔产造成打击,高知县名产暱称械斗贝(chambara-gai)的红娇凤凰螺数量大受影响,但近年暖化对鲣鱼却造成相反效应。鲣鱼原本是热带鱼种,随黑潮暖流北上日本,游到日本高知县渔场,2015年以来,高知海域水温平均上升2°C,更温暖的海域适合鲣鱼,也增加捕食鱼种,所以鲣鱼数量大增,更吃得肥滋滋。
但长期继续暖化下去,海水表层温度太高,最终使富含矿物质的底层海水无法上升到表面,藻类无法得到矿物质,生态链底层崩塌,以藻类为食的各种生物及食物链一层层下去各种生物都无法生存,也包括鲣鱼。
日本渔业产业本身也面临青黄不接,老渔民年迈,但第二、三代不愿打渔,两相加成下,以高知县为例,目前渔获量仅1980年代高峰的四分之一。捕鲣鱼的渔民减少、渔获减少,影响下游柴鱼生产,40年前有数十家工厂,如今寥寥无几。
持续暖化除了可能让鲣鱼消失,陆地也造成山葵种植困难,极端气候使日本台风与暴雨比先前频繁,种在山区的山葵备受打击,另一方面,山葵生长需适当温湿度环境,且要有流水,气温不断上升对山葵影响相当大。
山葵也一样受农民老化、二三代不愿接班、人口外流影响,以奥多摩町来说,自1950年代以来,种山葵的农民数大减75%。
若气候变迁、农渔民老化凋零继续恶化,往后日本可能没有鲣鱼生鱼片可吃,吃生鱼片时也没有山葵配,这对日本饮食文化可说是相当致命的打击。
(首图来源:达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