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爱滋”药物竟然有抑制癌症恶化的潜力

原本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近期一项小型临床试验成功阻挡许多大肠癌末期患者病况恶化。药物名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因可抑制艾滋病毒“反转录酶”活性而能阻挡病毒复制。有些正常细胞转为癌细胞时,也会增加另一种反转录酶(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以维持细胞不断增生。因此拉米夫定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而限制癌细胞生长。

治疗艾滋病后,有些癌症竟减少了

由于艾滋病毒会破坏患者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能力受损,因此艾滋病患患癌风险通常也会升高。此外,患癌年龄通常较轻且病情较严重。但2018年研究发现,艾滋病患接受拉米夫定等三种药物“鸡尾酒疗法”后,多种癌症(乳癌、前列腺癌及大肠癌)发病率都下降。本次最新研究即是锁定三种药物之一的拉米夫定,验证对大肠癌的潜在疗效。

先以细胞试验,再做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先以研究大肠癌的科学家常用使用的大肠癌细胞株测试拉米夫定对癌细胞生长及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拉米夫定不但抑制癌细胞生长,也抑制癌细胞转移能力。进一步再以临床试验癌症病患测试疗效,共招募32名大肠癌末期患者,已接受一系列治疗但都不成功,癌细胞扩散至其他部位。这些患者都接受较高剂量拉米夫定“治疗”,约治疗艾滋病剂量的4倍,最终有8名患者癌症不再恶化。虽然肿瘤没有缩小,但研究团队在病患肿瘤组织检体观察到令人鼓舞的变化。研究结果6月发布于《癌症发现》(Cancer discovery)。

虽不完美,但值得期待

然而多数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并未获得任何益处。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患者癌细胞反转录酶含量多寡不同。如果能更清楚哪些患者癌细胞更依赖反转录酶活性,医师将可更精确预测、挑选可能受益的患者。哈佛医学院医学系教授Andrew Chan博士表示,即使尚未准确掌握受益于拉米夫定疗效的病患,但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帮助癌症病患对抗癌细胞,是很有潜力的标靶药物开发方向,特别是医界对这类药物有丰富临床使用体验,对药物副作用及安全性更有把握。

结语

新药开发进程长,往往需要十年以上,资金成本更惊人,动辄十亿美元以上。若能通过“老药新用”开发,可大幅降低时间及金钱。以阿斯匹林为例,除了最初是止痛药,后来也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新冠疫情期间,瑞德西韦能快速用于对抗新冠病毒,更印证开发老药新用的效率。老药另一项优势是药物资讯较完整且累计许多人体使用安全性资料。以本次拉米夫定为例,后续若能精准筛选有效病患治疗,就有机会早日造福更多癌末病患。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