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观测结果,天文学家确认了迄今为止已知最重的中子星PSR J0952-0607,约太阳质量2.35倍,因为它已几乎把伴星全部质量吃干抹净。这项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更确定大型中子星与最小黑洞的质量分界线。
PSR J0952-0607位于南天六分仪座内,最早由低频数组(Low-Frequency Array,LOFAR)于2016年发现。由于这颗中子星每次自转都会向地球方向发射无线电波脉冲,加上它正在蚕食联星系统中另一颗伴星,因此天文学家也将其归类为黑寡妇脉冲星。
这颗脉冲星每1.41毫秒就旋转一次,或者说每秒自转707次,比其他脉冲星都还快,促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怀疑PSR J0952-0607质量可能异常重,决定进一步利用凯克天文台观察该系统,研究结果发现PSR J0952-0607的伴星以每秒380公里速度快速绕着前者旋转,公转周期仅6.5小时。
计算结果则表明脉冲星PSR J0952-0607质量为太阳2.35倍,果然比典型的中子星质量约太阳1.4倍还重许多。
“普通”的脉冲星通常约每秒旋转1次,但像PSR J0952-0607这种不寻常脉冲星,如何做到每秒旋转近千次?一个想法便是它把伴星吃得一干二净,后者贡献了大量质量与角动量,方让PSR J0952-0607成为迄今已知银河系内最重的中子星。
研究人员解释,如果PSR J0952-0607的质量便接近中子星质量上限,那么中子星内部很可能由中子汤构成而非通用粒子。天文学家会继续寻找是否有质量更大的中子星,若迟迟未找到,便会加强“中子星质量上限为太阳质量2.3倍”论点,再超过就会变成黑洞。
新论文发布在《天文物理期刊通信》(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首图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