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相失衡”,也就是肠道内坏菌比好菌多,是许多疾病的主因之一。但凡糖尿病、忧郁症、失智症、癌症等皆有相关的研究报道。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应该也与肠道坏菌的作祟脱离不了关系。
肠道菌代谢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人体的肠道有如体内的一座细菌发酵槽,因为滋长其中的肠道菌会分解、代谢那些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成分,并且分泌出各式各样的代谢产物,有些对健康有益、有些则会伤害健康。例如人体不能消化分解的膳食纤维,经由肠道益菌发酵后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来源并且促进肠道的健康;而红肉中的成分经由肠道坏菌的作用后产生“三甲胺”(trimethylamine)相关的化学物质,则被认为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之一。
红肉摄取过量,助肠道坏菌危害健康
肉碱(carnitine)是红肉(如牛肉)所富含的成分,当食入过量的红肉时,来不及被消化道吸收的肉碱便有机会被肠内的坏菌利用而产生三甲胺。被肠道吸收的三甲胺进入肝脏后会被酵素氧化而形成“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并进入血液循环中。研究显示,氧化三甲胺会导致巨噬细胞于血管壁之堆积、影响胆固醇之新陈代谢及促进血小板凝集等,进而危害血管的健康而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因此,牛肉摄取过多可能会让肠道坏菌有机可乘,危害我们的健康。
多食肉类助长肠道坏菌
先前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沈立言教授与台大医学院吴明贤教授的合作研究计划中,针对34位荤食与23位素食者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荤食者摄取肉碱后其体内生成氧化三甲胺的能力是素食者的10倍。研究也发现,生成氧化三甲胺能力较高受试者(荤食者),其肠道菌相与能力低的受试者(素食者)有明显差异。他们进一步还进行了小鼠实验证实,上述的菌相差异是导致氧化三甲胺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意味着,荤食者的肠道内菌相已经趋向于能更有效率地代谢肉碱的坏菌类型了。
胆固醇似乎影响不大
传统上认为,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是红肉对于健康负面影响的主因。但最近美国一项针对四千名长者,为期十年以上的关注研究显示,血液中氧化三甲胺和相关代谢物含量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此外,血糖和发炎指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较血液胆固醇含量或血压更为重要。至于鱼肉、家禽类和鸡蛋之摄取与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则没有显著关联。
由饮食做起改善肠道菌相
既然肠道菌对于健康如此之重要,日常生活中应怎么做才能让好菌变多而坏菌减少呢?曾有医师建议,“与其补充很多益生菌,不如先从饮食着手”,因为肠道内的好菌多寡其关键因素来自于“吃进的食物”,当饮食富含“益生质”如纤维质、果寡糖等,自然就能使好菌增加,于此状态下再适当补充益生菌,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若是餐餐高油、高糖,那么坏菌就会随之增加了。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地球人的头号杀手,每年造成球约1,800万人死亡!而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统计,包括心脏病、脑海中风、高血压及肾脏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五万多台湾人死亡,远超过癌症夺走的人命。其实,无论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绝大部分都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经年累月所蓄积的种种病因最后爆发时,往往已非医师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反之,如果能从日常的饮食、运动等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自然能拥有健健康康无病无痛的人生了。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