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去就芭比Q了,10大类NFT诈骗看准人性弱点

每天数以万计的“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被铸造和交易,有多少是真货。市面上常见的10大类“NFT诈骗”,不论专家或新手都可能上当,消费者处于先天不利的3大风险,一旦按下核准交易钮,别想讨回损失。

“币圈流传一句话,“没被诈骗过就不算懂NFT””趋势科技全球消费市场开发暨营销协理刘彦伯表示,“NFT具备区块链去中心化特性,用意良善,但也成了致命的高风险。”

刘彦伯说,和一般诈骗比起来,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诈骗,虽然技术上仍是可追查得到,但诈骗集团会设法通过“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洗筹码”,增加关注难度,受害者资产可说是“一瞬间就没了”,即使是对虚拟货币和NFT都很熟悉的安全公司工程师,还是可能被骗。

市面上常见的NFT诈骗大致可区分为10大类型,趋势科技盘点包括虚假网站、假NFT交易、假空投礼物、社交媒体诈骗、客服诈骗、NFT吸金诈骗、伪造NFT、假投标、对投资者诈骗、拉高倒货。提醒用户小心别上了NFT诈骗的当。

不拿白不拿? NFT诈骗让明星、专家都上当

“虚假网站、社交媒体诈骗,是最普遍的NFT诈骗类型”,刘彦伯剖析,通过几可乱真的NFT网站,无论任何人在假网站上买多少NFT都是浪费钱;更糟的是,诈骗者可以记录所有在假网站上输入的个人信息,造成身份遭冒用的风险。

“社交媒体诈骗”也是时下盛行手法之一,通常NFT发行后,需要到Discord论坛或推特做营销、经营社群,造成现在Discord论坛上有一大堆聊天机器人接近用户,劝诱购买限量或限时礼物,但点击连接网址后,就等于一脚踩进诈骗集团的圈套。

另一个时有耳闻的手法则是客服诈骗。举例来说,不法分子在Discord论坛群组里伪装成客服人员,发送广播消息要帮忙处理用户发生的技术问题,要求分享屏幕来检查发生什么事情,就趁机截屏用户的助记词(Seed Phrase,加密货币钱包的主密钥),接着入侵用户加密钱包窃走所有虚拟货币,让人不寒而栗。

“现在会做NFT的,多数偏投资、投机心态,不法人士也看准人性弱点诈骗”,刘彦伯说,NFT诈骗手法还有制造假投标,通过虚假交易炒作NFT价钱,等到“韭菜”进场就全部倒货;或是找几个明星说要发行NFT,实际上是为了对投资者诈骗。而名人也最容易被假空投礼物诈骗,心想“不拿白不拿”,结果却拿到假货。

比较特别的是“拉高倒货”,先拉高NFT投标金额后卖出,或者一直投标却不付钱,常被用来当成攻击竞品的手段。

也有诈骗者冒充成知名NFT交易平台的员工,通过社群媒体联系用户,声称正在举办赠品活动,只要转发赠品资讯并在NFT网站注册活动,就会得到免费NFT;不过,当用户尝试连接钱包时,凭证资讯就会被虚假的NFT网站盗取。

刘彦伯认为,避免NFT诈骗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工具查看智能合约与账户是否有问题。正常来说,NFT不会频繁被交易,通常在买下一段时间后才会考虑转手。

NFT三大风险,消费者先天上居于劣势

“在NFT市场中,消费者先天就处于较不利的地位”,铭传大学金融科技学院专任副教授兼主任林盟翔剖析3大问题。首先,一般消费者很难分辨NFT真伪,买到仿冒品几率很高,只能依赖发行方的良心及交易平台的“打假”能力,可以说消费者与发行方处于极高的资讯不对称。

虽然各界都公认NFT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这并不等于NFT必然有防伪功能。卖出推特第一则贴文的NFT交易平台Cent就饱受其苦,因为任何人都能发行NFT,导致平台上充斥着拿别人作品或复制品作为内容销售的NFT。在打击假货诈骗效果不高后,Cent创办人海杰齐(Cameron Hejazi)只好在今年2月关闭平台大部分的NFT交易功能。

林盟翔进一步说,第二个问题是NFT的金流面存在高风险。许多人购买NFT后,除了收藏也想当作投资,也就是有转卖的可能性;但NFT定价来自于买卖双方的主观共识而非市场决定,“价值一落千丈时,几乎是无能为力”,恐流于“买空卖空,都是一场空”的窘境。

此外,虽然NFT使用区块链技术,但还是有不法人士利用购买NFT转卖,或是利用渠道避开识别与分布式账本技术,来达到洗钱目的;且存在很多虚假交易炒作的空间,因此被许多不法人士利用成为逃漏税工具。

第三大问题是,区块链有其先天的技术风险。例如NFT因硬分岔产生唯一性质疑,以及所有权与价值认定判定的问题,或是智能合约有bug(漏洞)、买家忘记私钥,导致与购买的NFT“天人永隔”的事件时有耳闻。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