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目前预防方法不外乎杀死昆虫或阻止蚊子得到寄生虫,不过现在有种新方法,是寄生虫进入蚊子肠道前就阻止。
疟疾是由受感染雌性疟蚊传播的疾病,雌性疟蚊叮咬疟疾患者后,蚊子受感染,咬另一人时传开疟疾。寄生虫会随血液进入肠道,进入下个发展阶段,若到这阶段,寄生虫转移到蚊子唾液腺,蚊子就有传染能力。
伦敦帝国学院“Zero project”项目科学家说法,只有约10%携带寄生虫的蚊子活得够长,使寄生虫长到感染阶段。研究人员着手减缓寄生虫在肠道生长,使蚊子寄生虫到达唾液腺前就老死。
科学家基因改造冈比亚疟蚊,使每次吸血时产生两种“抗菌肽”分子。这些分子从非洲爪蛙和蜜蜂身上取得,能干扰寄生虫新陈代谢,也能缩短蚊子寿命,提高蚊子在寄生虫出现传染性前死亡的几率。一般来说,成年雌蚊寿命约六周。
研究人员实验,改良后蚊子的确传播疟疾比普通蚊子成功率低,若放到野外,基改蚊子与其他蚊子交配,后代也会有同样基因,有助抑制疟疾。
唯一可惜的是,由于蚊子寿命短,后天生存明显处于劣势,很可能自然环境就迅速遭基因库淘汰。因此科学家研究基因驱动,强制群体传播改造基因的遗传成分,再改良蚊子基因。
研究人员计划在坦桑尼亚设施改良蚊子。分别测试两种蚊子,一种只带寄生虫抑制分子,另一种只带基因驱动。如果两者都没有出现生态危害,就能整合成一种。
博士后研究员、论文共同作者Astrid Hoermann表示:“我们多年试图制造不被寄生虫感染的蚊子,或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所有寄生虫的蚊子,但都无济于事。延后寄生虫在蚊子体内生长是概念转变,为阻断疟疾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