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盘据台湾居民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传统手术治疗仅能治疗患局部肿瘤的病人,化学疗法和放射线疗法附带许多不良副作用,癌细胞因持续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国卫院今日发布新式广效癌症免疫治疗候选药物,增强巨噬细胞对癌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国卫院生物科技与药物研究所与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共同组成的新药研发团队,利用CD47-SIRPα axis作为标靶,成功开发新型强效口服用的小分子isoQC抑制剂,可有效的抑制isoQC的酵素活性,进而减少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与SIRPα结合,适用多种癌症免疫治疗的候选口服药物。
CD47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广泛表现在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当CD47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结合,就会向巨噬细胞传达“别吃我”的信号,用来当作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过去的研究发现,CD47广泛在各种癌细胞表面大量表现,因此也被认为是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而麸酸胺环化同工酶(glutaminyl cyclase isoenzyme,isoQC)是CD47与SIRPα结合的重要调节因素,因此通过调控isoQC的作用,就可调节巨噬细胞对癌细胞的吞噬作用。
DBPR22998是由研发团队所开发的一个口服用的小分子isoQC抑制剂,已证实对isoQC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并在多种具有CD47高表现的肿瘤细胞株,可有效的抑制CD47与SIRPα-Fc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DBPR22998在人类monocyte-derived巨噬细胞中,证实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phagocytosis),并在不同的固态肿瘤,以及血液肿瘤动物模式实验中,证实DBPR22998与治疗性抗体整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强抗肿瘤药效。
目前已有利用CD47单株抗体的癌症治疗方式,然而CD47单株抗体会与正常细胞结合,因此需要高剂量才能抑制肿瘤细胞,然而高剂量的CD47单株抗体会抑制红血球细胞上的“别吃我”信号,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红血球并引起贫血症。
小分子isoQC抑制剂不会引起红血球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症,因此这类药物避免CD47单株抗体治疗潜在的副作用及风险,并在癌症免疫治疗上显得更加的安全,而且isoQC抑制剂可以制成口服药物,制造方法相对简单、成本又低。
DBPR22998为癌症免疫治疗领域首创新颖、口服用的小分子候选药物,适用多种癌症治疗,除了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的吞噬效应,增加癌症治疗的效果,在动物实验中还延长有肿瘤小鼠的整体平均生存时间,而且副作用较低,与单株抗体标靶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整合使用,可以治疗容易复发且耐药性高的癌症病患。
DBPR22998已获得美国、台湾、日本、韩国、中国及澳洲的专利核准,目前对DBPR22998所进行的研究尚属临床前试验阶段(pre-clinical stage),期待与生物科技产业进行技术转移或产学合作共同推动临床试验,进而带动生物科技新药产业的增长及国际竞争力。
(首图来源:国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