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无法开口说话,霍金声音背后的那个男人是谁?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本周逝世享寿76岁,霍金在接受气切手术后,有将近30多年的时间失去说话能力,靠着计算机与外界沟通的形式,也仿佛成为他个人的独有标志。

2014年在霍金的传记电影《爱的万物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就取得了霍金本人的同意使用了这个声音,究竟科技是如何帮助霍金与外界沟通?而这个声音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霍金的声音怎么来?美国工程师亲自录制

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的霍金,在1985年因为肺炎接受气切手术,从此不能再发声。

80年代,霍金第一次用文本转语音(text-to-speech)的方式与外界沟通,当时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叫丹尼斯·克拉特(Dennis Klatt)的工程师,发明了一款声音合成工具“Equalizer”,丹尼斯·克拉特将Equalizer与语音转文本工具DECtalk结合,接着套用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让霍金可以通过手持式点击器,搭配特殊的软件跟屏幕打字,每一分钟可以用大约15个单词的速度说话。

丹尼斯·克拉特用自己的声音录制了霍金的计算机合成音,这个声音被称为“完美的保罗(Perfect Paul)”,简单来说,丹尼斯·克拉特贡献了自己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后来变成大家所熟悉的“霍金的声音”。

克拉特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在1989年时去世,他生前对于利用计算机语言学帮助身障人士很有兴趣。也就是因为如此,2014年霍金跟英国女王见面时,曾经开玩笑的说:“你还有那个美国口音吗?”霍金幽默的回答:“是的,这可是有版权的。”

1997年Intel共同创办人高登·摩尔(Gordon Moore)在一次公开会议中,询问霍金要不要尝试Intel的技术帮助他说话,Intel重新设计了轮椅,将计算机系统与轮椅结合,让霍金更方便使用,从那时候开始Intel就负责霍金使用的计算机系统。

2008年霍金病情恶化,仅剩脸部的肌肉可以运动,他的助理替他设计了一副结合红外线的眼镜叫“cheek switch”,可以用红外线侦测霍金的脸颊肌肉运动,当时的系统在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一组键盘,当霍金抽动脸颊时,鼠标光标就会停在所选的字母上,不过因为霍金的病情恶化,状况最差的时候,一分钟仅能打出一个英文单词。


2008年时霍金再度找上Intel希望能改善缓慢的打字速度,高登·摩尔立刻派了一组团队到英国剑桥大学, Intel使用眼球关注技术与脑波仪(electroencephalogram),取代过去抽动脸颊的操作方式,且发明叫做“ACAT(Assistive Context Aware Toolkit)”的系统,其中最大的新功能是“预测算法”,来消除霍金选错字的困扰。

研究团队分析霍金数千小时的视频,观察他输入文本时的习惯、用字,这套新系统让霍金的打字速度加快了一倍,同时结合了Android滑动手势输入法SwiftKey的技术,让霍金需要输入的字符数量减少20%,举例来说,当输入“The”接着“black”、“hole”都市成为选项,同时ACAT系统还能协助霍金管理文件,这套系统除了让霍金写书、工作更方便,更因此让他开设了微博帐号,跟广大的中国网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