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为何成为企业显学?净零与永续经营15大关键字带你一次看

随着近年净零、减碳议题持续发酵,零碳转型逐渐纳入企业ESG治理的一环,在决策方向、目标都须以永续、净零为考量,为什么这对企业如此重要?为什么全球企业都积极的加入这场零碳革命?没赶上队伍会遇到什么风险?ESG影响力到底是什么?哪些关键字是必须知道的?其实,企业ESG影响力出乎你意料。

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作为企业和投资人评估企业永续经营的指标,让世人意识到目前气候问题,也鼓励企业采取对环境更好的做法。最直观来看,ESG企业的优势在于获得投资人、投资机构的青睐。勤业众信认为,“ESG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关键DNA”。

为什么呢?其实ESG评分较高的企业,意味着体质较稳健,财务透明公开、运营模式风险较低,投资人信心较高;更看重利害关系人如员工、股东的健康和安全,较不易出现不良商业行为。

再者,ESG迫使企业创新、增长,从旧有市场拓展到新市场,也能从政府手中获取资源,增加消费者好感度。同时,ESG治理有助于减少成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运营费用,避免掉因长期环境问题而难有回应的投资。长远来看,企业如果重视ESG,也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目前许多重量级企业皆要求供应链在2030年前提供碳中和相关报告,若无法完成将不给合作,所以越早将以减少碳排纳入ESG实行方针的企业,无疑更能应对国际品牌提出的要求和变动,意味着规划零碳路径ESG策略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如果企业没跟上净零与永续的队伍,除了体质不稳、投资人不看好外,容易失去国际品牌的订单、政府的资源和支持,终被转型的洪流淘汰,所以净零、减碳无法再达到口号和形式,而是台湾乃至全球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议题。

企业永续经营关键字有哪些?

看完ESG与零碳革命对企业的影响性后,接着来了解企业必知的15个永续经营与净零排放关键字。

1.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 Governance)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提出“ESG”概念,为衡量一家企业永续经营的绩效指标,同时是投资人、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ESG评分机构根据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来给予评级,再提供给投资人参考。

2. SDGs(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联合国2015年提出“2030永续发展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三大面向下,提出错含消除贫穷、减缓气候变迁、促进性别平权等17项永续发展目标,其中又涵盖169项明细目标、230个参考指标。

联合国17项永续发展目标(SDGs)。(Source:台东大学)

3. CSR(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意指企业不能只追求金钱利益,还要对社会、环境的永续发展有所贡献,同时照顾到员工、股东等跟企业有关的所有利害关系人,考虑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正向影响力。

4. CSV(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概念来自管理界学术权威Michael Porter在2011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的文章,更企业的注重盈利本质,提倡以资本主义、赚钱为目的导向,解决各种社会和环境议题,如饥荒、环境污染、医疗等,让资本主义在赚钱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CSR贴近慈善理念,CSV更注重企业解决议题与创造价值。

5. PRI(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 Responsible Investment)

联合国2006年发布PRI,是全球投资机构普遍依循的责任投资基本准则。签署PRI的投资机构每年须披露责任投资执行情形,并遵循PRI六大原则,包括:

此外,针对造成重大ESG危害的企业,PRI也召集投资机构,联合各方力量与企业对话,希望能影响企业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ESG问题。

6.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2015年由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成立,目的是拟定一套气候相关、企业自愿性评估的披露架构,协助投资者正确了解组织重大风险,使企业投资人及管理者更聚焦相关议题,敦促企业面对气候变迁挑战,利害关系人也能借此衡量财务资讯。

TCFD有4个核心要素,即治理(Governance)、策略(Strategy)、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与指标和目标(Metrics and Targets),让投资人与决策者了解气候相关风险与机会。

迈向零碳可参考的规章及具体行为:7. 净零/净零碳排/净零排放(Net Zero)

最近永续经营的议题都围绕在净零身上,但净零到底是什么?这个词从《巴黎协议》(Paris Agreement)来,意指在特定时间内,全球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扣除人为移除的量等于零,许多企业也往此目标迈进。全球已有128个国家宣示2050年完成净零碳排的目标。

8.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在特地时间内,国家、企业或组织通过低碳能源、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掉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与净零概念相似,更着重在二氧化碳的抵消。

9. 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最低,剩余的排放通过植树、碳埋藏地底等技术抵消;不同的是,气候中和还必须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效应。

10. 巴黎协议(Paris Agreement)

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巴黎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期望遏制全球暖化趋势。这个协议敦促全球升幅控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平均值摄氏2度,并努力达到摄氏1.5度内变化的长期气温目标。

巴黎协议生效后,无论是已开发或发展中国家皆须落实所提“国家自定贡献”(NDC)文件,并每5年提送一次更新报告,以完成于本世纪末限制全球气温升高幅度介于摄氏1.5~2度的目标。

11. RE100

RE100由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与碳披露计划(CDP)所主导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议,加入企业必须公开承诺在2020至2050年间完成100%使用绿电的进程,并逐年提报使用进度。目前台湾企业包括台积电、联电、台达电、宏碁、华硕等公司,海外则有Apple、Google、高盛、瑞士信贷、花旗银行等,总共超过350家企业成员。

(Source:RE100)

以碳作为产品定价、课税,是企业未来必须了解的关键字:

12. 碳预算(Carbon Budget)

英国在某一时期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上限,首先出现在英国2008年制定《气候变迁法案》(2008 Climate Change Act),政府必须编制碳排放上限,以5年为一期,设置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并由各部门提出达标相关策略,再定期公布每期碳预算,持续规划至2050年。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约500万吨,以此数量估算,不出10年,即2030年之前,必将用罄前述碳预算,而使人类陷入严峻的气候危机。

13. 碳定价(Carbon Pricing)

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作为计价单位,计算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排放的成本费用。目前国际上常见2种类型,为碳税(CT)、碳排放交易系统(ETS),另有碳抵换(carbon offset)及以减排成果为基础的融资(Result-Based Financing,简称RBF)等。

目前全球总共有61项碳定价机制,包括30个碳税、31个碳排放交易系统,涵盖至少45个国家,管控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21.5%。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64个国家及地区在辖内施行碳定价,涵盖全球约21.7%的碳排放量。

14.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

欧盟2021年提出“碳边境调整机制”,预计2023年起试行3年的碳边境调整机制,针对钢铁、铝、水泥、肥料等部分产业须申报碳排放量。到了2026年,欧盟将正式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进口商必须购买凭证,作为进口产品碳排放量的缴交费用,价格依欧盟每周碳权拍卖的平均收盘价格计算。

在试行3年间(2023年至2025年过渡期),进口商无需缴纳碳排放费用和碳边境税,但每季要自行申报,提交进口品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以及是否有在排放地(产地)支付碳价的证明给欧盟。

15. 碳泄露(carbon leakage)

国家采用较严格的气候政策减少排放量,导致另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情况,因为厂商将生产转移至价格较低、政策较宽松的国家,最终全球最终排放量并未减少。也因此,欧盟主要针对进口货物课税,使其变成另一种成本,除保护欧盟本土企业外,也敦促其他国家积极减碳。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