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花园深耕渔电共生领域,成立专业养殖管理公司“阳光渔场”

为冲刺台湾再生能源设备量,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渔电共生,盼实现养殖渔业与太阳光电共存共荣的双赢局面,而以屋顶太阳能起家的阳光花园,今年也切入养殖渔业并成立“阳光渔场”。

阳光渔场总经理陈信瑜表示,阳光花园从2013年成立至今,已经并联完成超过1,250件太阳能项目,累计至今屋顶、地面型太阳能设备量也达到160MW,预计今年添加设备量也增至60~70MW。如今阳光花园朝向集团化经营,除了原有以电厂统包工程为主力的“阳光花园”与投资开发案场的“阳光电力”,如今新成立的“阳光渔场”将专注于养殖评估、规划、运营管理,可以将养殖的专业延伸集成进入案场前期开发、可行性评估、与养殖场规划设计,除了有效降低案场整体投资兴建成本,并确保渔电案场的持久性以降低风险。

冲刺2025渔电共生设置目标,创建专属团队

养殖渔业攸关台湾的粮食品安全全,太阳能则与能源安全、节能减碳息息相关,而通过通过“渔电共生”,太阳能板能够帮助鱼塭遮光,避免夏季水温过热、冬季抵御寒流。

相较于地面型太阳能案场,陈信瑜表示,渔电共生是全新的挑战。除了包括过去漫长的土地地目变更外,主要客户从面对地主转向养殖户,加上太阳能案场设计更是截然不同,因此为了能做好渔电共生永续经营策略,阳光花园特别成立“阳光渔场”,并聘请专职养殖总监搭配有实务经验的养殖管理师,专注于养殖管理。

目前阳光渔场有两种合作方式,其中一个是与养殖渔民采用契作,辅导并协助渔民取得产销履历等,另一种便是考量许多鱼塭养殖户,老人家养不动、年轻人不愿养,便直接由阳光渔场承租运营管理。

根据行政院农委会养殖渔业白皮书,渔电共生就包含在产业升级六大措施之中,目标2025年地面型渔电设置目标需达4GW,换算面积为五千公顷鱼塭面积,占台湾鱼塭面积的四分之一。

渔业局也已经目前盘点出4,702公顷鱼塭优先推动并设立先行区。陈信瑜指出,渔电共生先行区主要是露天渔塭,因此目前现阶段台湾渔电共生以室外形为主。而阳光渔场团队虽初期以室内型做示范场,但后续会将室外形纳入。

室内型渔电共生属屋顶型太阳能,虽然成本较高、也需要帮渔民重建室内渔塭,但太阳能板覆盖率可达土地面积的80%,可降低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相较之下,露天型渔电共生的太阳能板仅能覆盖40%,但因建造成本较低,加上渔民熟悉程度较高,各有优缺。

陈信瑜总经理举例,若相同1公顷的土地,室内型案场可以构建1.2MW太阳光电,而户外形大约只能构建800KW。阳光花园从前年起就投入高雄地区渔电共生,内部累计相当经验与know-how在所需的行政流程上,包括:获得农业许可、海管计划、出流管制、使用执照与台电并联。搭配以自身丰富的项目设计管理、EPC统包工程经验,能提供渔电共生投资方从渔场设计、构建、质保、维修到运营管理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

 阳光渔场总经理陈信瑜表示,新成立的“阳光渔场”将专注于养殖评估、规划、运营管理,可以将养殖的专业延伸集成进入案场前期开发、可行性评估、与养殖场规划设计。(Source:阳光花园)

导入智能养殖与战情室,一条龙服务迈向渔电共生100MW

阳光花园去年起就已创建起内部养殖部门,目前已规划8座室内型渔电共生案件,总容量达20MW,现则有3个共约6MW案场正施工中,有望在2023年3月完工。毕业于海洋大学养殖系的养殖总监蔡映腾,在台湾各地与东南亚皆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他表示,养殖鱼种的评估需因地制宜,以高经济价值、鲜美肉质为目标,将心力放在初期养水工作,并搭配益生菌来帮鱼只调理体质,提升鲜美肉质与风味。目前阳光渔场预计于明年养殖的鱼种,在渔电市场上具特殊性及多样性,养殖总监请大家拭目以待。

渔电共生计划期盼养殖企业与太阳能企业双赢,鱼塭既可发电且有渔获产出,同时在传统养殖渔业导入智能养殖技术、协助渔民取得产销履历、创建产销渠道等一条龙服务。陈信瑜表示,为确保在20年太阳能运营期间兼顾太阳能案场与养殖管理,集团通过大量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创建战情室中央管理,以确保太阳能发电量与渔货物质。

预期未来,陈信瑜指出,阳光花园目标2023年达到120公顷开发计划,目标渔电共生开发量可超过100MW,现在则已规划自建升压站,毕竟通常偏远区域少有台电馈线,自行设置升压站才能将更多绿电并入台电电网,最终达到再生能源普及的目标。

(首图来源:阳光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