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在今天举行科技日,除了发布两辆新电动汽车,扩大对电动汽车EV市场布局之外,鸿海研究院也展示在AI、半导体、量子运算等技术研究成果,其中在通信技术方面,着眼于非地面通信技术兴起,与中央大学、国研院国家太空中心等产学合作研发的低轨卫星。
鸿海研究院新时代通信研究所所长吴仁铭表示,过去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多强调速度,但在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未来新形态通信将朝新趋势发展,高涵盖率、高可靠度、高连接数、低延迟通信,可支持新形态应用,包括卫星通信、智能车联网、元宇宙、数字孪生、触觉互联网等。
吴仁铭以如今5G的通信技术演进来看,Rel 15、Rel 16与Rel 17为5G New Radio发展的第一波,其中Rel 17开始讨论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低轨卫星的标准,包括5G NR支持卫星通信,扩大涵盖非服务地区,以及5G IoT物联网支持卫星通信。目前正在发展的Rel 18,以及未来的Rel 19、Rel 20将进入5G Advanced的第二波演进,相信将更多支持非地面网络,包括下一代的6G。
他指出,低轨道卫星因发射成本降低,加上具有高覆盖率、低延迟的特性,符合新形态应用的趋势。受限于移动基站建设,目前全球约有37%,约29亿人口无法连接网际网络。
看好低轨卫星未来的市场潜力,新时代通信研究所已和中央大学、创未来科技、太空中心及国际企业合作,开发实验低轨卫星项目,为6U的实验立方卫星,配备太阳能板,重约12公斤,卫星酬载采用大型相位数组天线波束发送,支持上下行双工通信,使用Ku、Ka频段毫米波通信,可支持多模宽带通信发送等。
吴仁铭表示,这项项目从任务规划、系统设计、团队分工、关键零部件、垂直系统及软硬件集成,包括卫星及卫星的酬载,可进行姿态控制、轨道关注、电源管理,以及在轨道上的固件更新。
作为前瞻的通信技术,鸿海研究院认为低轨卫星有望带动新的应用,其中聚焦的一项应用,便是低轨卫星和车联网的结合,目前移动基站建设在经济考虑下,多以人口聚集的都会区为主,偏远山区、较少人迹的郊区乏少移动网络覆盖。
吴仁铭指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陆地仍有60%没有移动网络覆盖,当车辆从一地到另一地,容易移动到没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低轨卫星通信提升网络覆盖,未来与车联网结合后的应用,可改善行车安全、资讯的传递。鸿海研究院另一项研究中的是,利用低轨卫星距离地面约500到600公里,相较于高轨卫星,在低轨卫星定位上更精准,搭配高精度地图支持更多的智慧车联网应用。
从4G、5G到未来的6G,吴仁铭相信新形态的通信可激发新的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