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在足跟穿刺采血期间,若能听到来自母亲的声音,婴儿的心跳频率会比较稳定,根据阳明交大护理学系团队,针对早产儿足跟穿刺的研究,发现妈妈的声音不仅能逗宝宝笑,还能降低宝宝对外在疼痛的反应。
为兼顾抽血检验及流血风险的考量,足跟穿刺是针对新生儿常见的采血技巧,这种用针扎在婴儿脚跟的技巧,对于医护团队是可以获知早产儿健康情况的方法,但是这种侵入式检查造成的疼痛不仅对早产儿有负面影响,也往往是母亲担忧的地方。
为了证实妈妈声音对宝宝的重要性,阳明交大护理学系教授陈纪雯、林口长庚医院新生儿加护病房护理师余宛蓁所组成的团队,将64位早产宝宝随机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让实验组早产宝宝在出生后第4天接受足跟穿刺。
临床实验中,前3分钟就开始预先播放妈妈录制好的童书《小骐的黄柿子》,并控制音量在70分贝以下,直到整个穿刺过程结束,而宝宝则通过脸部表情、哭声、呼吸、手、脚、警醒程度等6项指标来衡量疼痛,结果发现,播放妈妈声音确实能让宝宝的心跳速率与疼痛指标明显低于控制组。
阳明交大的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聆听妈妈声音的宝宝,呼吸速率较为缓和,血氧饱和度提升,母婴连接更好,虽然这三项指标所呈现的数据未达显著差异,但实验组在数据上确实有较好的表现。
过去法国的研究也曾发现,播放妈妈朗读名著《小王子》的录音频,有助于平稳宝宝的心跳频率,降低妈妈不在身旁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的效果似乎与妈妈的声音大小有关,当录音频的声音超过70分贝的时候,宝宝的心跳频率不降反升,显示出太大的声音对于安抚宝宝没有帮助。
陈纪雯表示,早产儿需要长时间接受高频率的医疗看护,再加上病房会客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都会让妈妈没有办法适时地陪伴在孩子身旁,但是疼痛不仅是生理上的感受而已,也会影响宝宝的行为反应。
余宛蓁指出,研究证实妈妈声音对宝宝的影响,也提供临床护理人员在照顾早产儿时,尤其是进行足跟穿刺时可以考虑更多的母婴亲善措施,并在临床中提供给以家庭为中心的新颖看护模式,而这份由阳明交大与林口长庚医院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首图来源:阳明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