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浮动式离岸风电挑战多,港口基础设施成最大难题

目前台湾离岸风电发展主要都以固定式风机为主,但随着近海海域空间逐渐开发完毕,未来离岸风电势必会往深水海域走,逐步开发“浮动式”离岸风电。

台湾经济部也在今年8月5日召开离岸风电浮动式风场示范规划说明会,公开示范计划规划草案,除了基本的不得规划在敏感海域、需环评项目小组初审通过,总设备以100MW为原则,单一申请设备容量不得超过50MW,审查面向则以技术、财务与推广验证能力进行履约能力审查。

预计今年底推出浮动式离岸风电趸够费率,2022年第四季公告示范计划,隔年选定示范计划企业, 2026年示范风场完工并网。经济部能源局也表示,目前也接获企业反应风场容量低无法完成规模经济,以及并网时间太赶,未来也将收集更多资料一同讨论。

目前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浮动式离岸风电开发计划,2021年累计设备容量约121.4MW,截至2021年已有6国具备实际设备案例,包括英国、葡萄牙、挪威、中国、日本、法国。如今开发商也有在台湾推出浮动式计划,但法规、港端口基础建设、风机工厂是否能跟上?未来有台风该如何处理?

经济部能源局表示,如今台湾将引进新技术,政策、浮式风电发电性能与开发成本都会在示范风场进行验证,毕竟无法直接将欧洲技术搬来台湾,未来将通过示范计划逐步验证法规、风机技术如何适应台湾气候条件以及验证相关的基础设施,盼能在今年或明年开始规划,从现在开始做准备。

(Source:科技新报)

但为了避免“为示范而示范”,发展浮动式离岸风电,首先会面对到港口基础设施挑战,若以欧洲最大浮动式风场规格,一座浮台就是70x70x70米,就得慎重考虑港口条件,台湾港务公司表示,浮台形式不一样,码头结构、后线大小、航道需求等等都不一样,收集资料后也以一座15MW浮动式风场为基础,初步建议港口水深须达12米以上,码头建议400米以上、码头载重每平方米10~25吨、后线土地建议10~25公顷。

一座浮台约2,500吨以上,相当考验码头基础设施,台湾港务公司表示,目前台中港与台北港虽然有适合的南填方区以及南二期,但填海造陆后仍需要时间构建防波堤,耗时相当长;经济部能源局也指出,刚开始可以先在海外构建再运来台湾,若是需要等那么多的时间,台湾浮动式风机发展恐会落后许多。

莱茵再生能源(RWE)建议,现在示范风场需采用3×4数组,才能模拟真正发电效益组合,并有效推测估计海域利用率,且与供应链讨论后,也建议将来可选出两个以上示范案且单一案场容量规模提高到180MW以上;至于在浮动式港口需求,目前无法在台湾构建浮动式风机,但能运来台在台组装,而组装港口水深一定要12米,运维码头则相当考验吃水线跟宽度需求,现阶段台北港跟台中港虽最有可能,但考量现有港口条件,盼希望可以延后并网进程。

台湾维特斯也点出供应链、趸够费率与跨部会沟通平台的重要性,供应链面最担心经济规模以及产能,全世界对风机需求越来越大,每个市场都在抢产能,若没有经济规模,供应链就会优先选择案子较多、容量较大的地方,但也就如同港务公司所说,基础设施受限,或是除了推出示范案场规范,也同时提出未来的浮动是离岸风场规划,让开发商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开发可能。

伯威海事工程也期盼,政府能够协助企业进行地质调查,同时也理解政府希望浮动式离岸风电产业可以深根台湾,但产业发展与构建无法一蹴而就,考量港口跟业界能量,盘点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技术,针对本土化要多方考虑。

沃旭能源则点出若2026年示范案场完工并网,以现有的技术只能用小型案场,建议把并网进程延后到2028年,并通过与学术机构合作,一同设计台湾的版本的“浮动式离岸风机”。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