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订的网络购物,包了多少碳排放?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看不见终点,虽然欧洲国家已见街上人们不戴口罩,日本也逐步开放边境,让海外人们有条件的入境观光。将近三年的局势不稳定,也造就了货物运输业增加了运量、食品外送订单大增;网络购物已成了人们平时消费的方式,甚至有些购物平台还推出当天订购当天到货的惊人举动。电商龙头亚马逊这几年正推动着无人机运送,也许是个减少碳排放的货物运送方式。

何谓外部成本?我们在制造商品跟运送过程中,都会产生能源耗损,例如发电,车辆运输、机械运转、原料开采,同样的也会耗费资源,例如制造一件牛仔裤,大概要一万公升的水,而整个纺织业一年耗费的水量,根据艾伦麦克亚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纺织品生产每年使用约93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而回到货物运送的碳排放也是相当可观,交通局于104年就提出公路运输对环境冲击的影响力评估,但仍停留在车辆运输上,改用电动汽车或是规划配送路线也许是个改善的方向,疫情当前,电子商务仍是重要的购物与消费方式。

网络购物时,常发现只是买了颗鼠标、一把键盘,包材尺寸上的诸多限制,导致每次寄来货物收到时都得丢弃更多耗材,而台湾就有一间社会企业配客嘉(Package+),采用循环可回收的外包装,让每次购物都能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虾皮购物也推出了回收包材的方式,只要通过相应的步骤,估计半年就可减少七万公斤的碳排放。另一则是退货销毁机制,许多时候因为购买到不合适的商品需要退货,我们以为那些东西回到仓库等待再次销售,其实大多数因为运送成本与后端处理程序繁复,大多都采取销毁,但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浪费。

除了包装,运送货物时也可以有意识地降低碳排放,新竹物流与工研院便合作开始研发自动驾驶的货运方式,虽然还在研发测试阶段;自行车运送也是一种方法,像UPS就开始尝试使用电动自行车作为配送工具,应对人口稠密的都会区,车身尺寸也尽量精简,让送货员可以方便操作以及上下车。而像其他货运企业例如Fedex也在研发电动货运,不只减少碳排,也降低了货运成本。

电子商务为主的时代来临,疫情似乎推了一把,感恩节及圣诞节即将来到,我们总会习惯订购节日商品,而店家也会顺势推出优惠,满足消费欲望的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减少对环境伤害的购物方式,一举两得。从商品生产到运送,逐步降低对环境的冲击,也许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更放心了。若还是觉得过意不去,走进实体店面亲手挑选礼物,也许是另种代表心意的方式。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