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维持农业繁荣的关键,但十几年来,科学家发现蜜蜂数量大量减少,称为蜂群崩溃症候群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最近研究意外发现,现在实验室蜜蜂的寿命,只有1970年代一半,显示蜂群崩溃不只杀虫剂和食物来源等环境因素,也可能有遗传原因。
蜜蜂授粉帮助植物散播和繁殖,并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但这些昆虫正被杀虫剂、栖息地破坏、疾病和气候变化相关因素如干旱杀死。蜜蜂已变成家畜,因蜂群会自然老化和死亡,有一定周转率,但过去十年美国蜂农报告的损失率很高,因此必须更换更多蜂群才能维持经营。
科学家也从2006年左右开始记录蜂群流失率上升现象,当时称为蜂群崩溃症候群,导致美国蜂群大量死亡,这种紊乱2008年左右逐渐减弱,但蜂群流失率仍高于蜂农认为经济可行程度,原因尚不清楚,大多科学家将重点放在环境压力源、疾病、寄生虫、农药暴露和营养。
科学家首次发现蜜蜂寿命整体下降,可能独立于环境压力因素。马里兰大学昆虫学家研究正常糖水饮食之外,实验室饲养的蜜蜂喂食白开水为补充剂,意外发现,受控的实验室环境饲养的蜜蜂实例寿命比1970年代短50%,现在一只蜜蜂寿命只有两周。
当科学家以蜜蜂寿命缩短50%影响建模,发现损失率约33%,与过去14年蜂农报告的30%和40%平均越冬和年度损失率非常接近。笼养蜜蜂寿命比50年前短,代表环境条件以外因素可能导致蜂农的蜜蜂群流失率更高。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蜜蜂成年前就从群体生活隔离,所以造成寿命缩短的因素可能成年前就出现,也不排除是幼虫早期接触病原体或杀虫剂。
但科学家认为,遗传可能是主因,蜂农和育种者通常会选择性从有抗病性等理想特性的蜂群繁殖,寿命较短的蜜蜂会降低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寿命较短蜂群看起来更健康,这种情况下,无意下的选择导致蜜蜂寿命缩短。
如果假设正确,科学家认为,或许将来能分离出某些遗传因素,就能培育寿命更长的蜜蜂。研究人员下一步将比较美国和其他国家蜜蜂寿命趋势,如果发现寿命差异,就能分离和比较可能原因,如遗传、杀虫剂使用及当地蜂群是否有病毒。研究发布于《科学报告》期刊。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