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吃什么,肠道菌“说”了算?

人类自诩“万物之灵”,不但有理性思考判断力,还能发挥无限可能的想象力。但论及食欲,有时想吃甜一点,有时又想来点油炸物,似乎不在理性控制范围。别意外,其实肠道内“低等”细菌很可能是默默左右我们如何选择食物的凶手。

不同肠道菌,不同饮食偏好

肠道菌可能借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神经系统,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怀疑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宿主食物偏好的原因之一,然实际证实理论的研究进展却很有限。直到最近,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研究人员给予原本肠道无菌的小鼠不同肠道菌后证实,小鼠饮食偏好的确会被不同肠道菌影响。

研究人员从三种不同饮食的野生鼠采集肠道菌样本,分别种入30只(每组10只)肠道无菌小鼠,之后任小鼠自己选择食物。结果显示,种入草食性鼠类的肠道菌后,实验小鼠较偏好高蛋白食物;种入肉食性鼠类的肠道菌小鼠较喜欢低蛋白饮食。研究结果发布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有些肠道菌能合成必须氨基酸,影响宿主饮食偏好

团队提出,肠道菌之所以能影响小鼠食物偏好可能与肠道菌“色胺酸”(Tryptophan)代谢有关。色胺酸是人体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也是产生“血清素”(Serotonin,别名“快乐荷尔蒙”)的原料分子。血清素除了影响情绪及生理反应,如愤怒、焦虑、睡眠及食欲等,对食物的影响力也不小。研究团队发现,草食性小鼠肠道菌富含合成色氨酸的酵素,种入这些肠道菌的小鼠血液色氨酸浓度更高,使大脑合成更多血清素,影响小鼠的食物选择(注)。

结语

细菌早在哺乳类及人类出现以前就活在这世界,且经历数亿年演化一直生活在动物体内。科学家认为,研究成果一方面再次证明微生物对宿主的生理行为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支持“肠道菌应该有参与生态及演化过程”论点。他们也相信,肠道菌通过左右宿主饮食行为影响生态系发展,可能仍有许多人类未知的领域待发掘。

注:虽然人体90%血清素由肠道细胞产生,且某些肠道菌(主要为Clostridia类细菌)还有刺激肠道细胞合成血清素的作用,但血液循环的血清素主要调控肌肉及血管收缩,并不会进入大脑影响小鼠的食物偏好。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