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数字转型的关键,靠现代化软件架构实现全球芯片厂的运行

直到今年10月29日,这一天,台积电,第一次举办IT技术日,首度公开了过去3年数字转型的最新成果。

由台积电副总暨首席信息官林宏达带头,率领了智能制造、企业系统、资讯架构等领域的技术主管亲自登台。台下上千人,座无虚席,许多是IT从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资讯业主管、跨国科技公司主管,新竹多家高科技厂也派人北上来参加,来向台积数字转型成果取经。

“半导体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如何维持台积研发速度越来越快,又能从台湾迈向全球布局,还可以更有效率?必须换个方法往前走。”林宏达指出,创新速度,商业增长和运维效率,是驱动台积数字转型的3大原因。

这位来自硅谷公司的台积电首席信息官,是台积IT转型进入全新阶段的关键推手。他不只要推动台积全面智能化,IT现代化等技术面的数字转型,更要推动IT工作模式的现代化,甚至要改变全公司员工的思考和工作方法。

“如何实现数字方式的扩展,我想把硅谷公司的实践方式带来台积,从科技公司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用软件增进半导体芯片厂的运营效率。”这是林宏达进入台积后,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台积电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很懂得善用IT技术来支持全球业务,甚至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通过网际网络提供7×24小时不中断的eFoundry服务(网际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

台积每一座芯片厂的运行,也需要依赖数据中心的支持,尤其越先进的工厂,越是需要大量IT系统的支持。

林宏达常用一句话来形容IT对台积的重要性,““就是Fab runs on code,用软件来跑芯片厂。”不只是制造自动化,会影响整个台积电的运营形态,而是运用软件协助芯片厂的制造转型Scale Digitally(编按:数字式扩展)。”

过去,台积IT将运维和开发分开,每次构建新厂,就会同步构建一座数据中心,并派驻一组IT人力来运维。但是,台积从2020年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立先进芯片厂之后,就积极展开全球化步局,过去的扩张模式,无法满足台积全球化的脚步。

2020年是台积启动数字转型的元年,一方面因为疫情,台积加速数字转型脚步,开始发展AR/MR跨厂远程协同合作、强化厂际技术转移能力,推动数字工厂(Digitized Fab)的制造流程改造计划,以及打造远程办公系统等,这都更强化了IT对台积的重要性。

台积在2020年的数字转型第一阶段,聚焦3大重心,一方面打造一套内部云计算软件开发平台,来集成DevOps流程和工具,支持上千名工程师开发。多数应用程序已转移到Kubernetes环境,也开始导入微服务架构来设计软件系统。

而台积基础架构团队也运用各种基础架构新技术,来协助台积数字转型,并将数据中心通过软件定义转型成真正的私有云,也持续导入新时代5G、IoT制造、AIOps技术等技术来推动基础架构持续创新。

到了2020年底,台积电订出了数字转型的5大方向,要用AI、大数据及尖端数字科技来打造智能制造、数字供应链管理、高性能混合云计算及服务、工作场所现代化,以及发展团队协作。

2021年2月时,曾担任脸书(现为Meta公司)企业平台架构处长、Mozilla资讯技术副总的林宏达上任台积首席信息官,也带动台积电IT数字转型进入了全新的第二阶段。

“不是像过去拼凑式的IT构建,而是用一家软件科技公司的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用软件打造一座半导体芯片厂,甚至思考如何用软件帮助整个供应链和生态圈继续扩大规模。”这是林宏达如何用IT支持台积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原则。

在台积第一次IT技术日活动中,台积电副总暨首席信息官林宏达披露了台积新的数字转型6大方向,要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制造,善用科技让运维更聪明,还要推动工作形态现代化、供应链数字化,引进现代化技术架构和云原生设计。图片来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转型重点:组织重组、流程变革和积极拥抱云原生

新任CIO来了之后,不只大幅改组了台积IT组织,也将过去采用的项目开发模式,开始转变为产品模式,更全面拥抱DevOps和云原生。

2021年5月,数千人规模的台积IT组织重组为四大处,人数最多的是技术系统集成处(TSID),负责智能制造相关的系统,和工程技术的系统集成工作。

第二大部门是负责基础架构的资讯构建暨通信服务处(ICSD),负责IT基础建设和管理,云计算服务和网络资讯安全。只要设立新的厂区,ICSD就需要支持新设立的数据中心。

第三个部门是负责AI相关的智慧应用集成处(AAID),主要任务包括了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研发平台、工程资料分析和8英寸厂自动化。最后一个处是企业系统集成处(BSID),主要任务包括数字商务相关的系统。

另一方面,台积IT开发也从项目模式,转为Product模式,按照IT软件产品来规划,而不是依照工厂建厂来规划。

林宏达强调:“从项目模式转为产品模式,不是为了赶流行,而是想要改变心态。”

在项目模式下,每年编预算,完成项目,交出结果就结束。这是一种工作完成就结束的心态。林宏达指出:“但产品导向的模式,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心态,你的心态会改变,开始思考IT的价值在哪里?”不是思考今天或明天要完成什么任务,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企业增加生产力。

他认为,台积电一年数百亿美元营收,如果IT可以帮台积提升3%生产力,产值就超过10亿美元。这对任何软件产业都是很大的产值。“我想要改变IT做事的心态,不是来写程序,而是要创造价值。”他说。

台积电技术系统集成处技术项目经理陈岳泽也分享产品模式带来的改变,他说,过去的项目模式,产品经理提出需求后,交给开发团队完成。现在的产品模式下,产品经理要参加Scrum开发会议,告诉开发团队这些优先需求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产品经理会更大幅度参与团队的开发。

不过,只有组织和工作模式改变还不够,林宏达认为:“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心态上的转变,就必须拥抱云原生,创新的人,不可能用旧架构做事。”必须引进当前先进、成熟的技术,同时又高度开放和包容,才能做好创新。

台积早从2018年就开始尝试现代化IT的技术,从K8s和容器技术开始引进,2019年开始尝试DevOps和敏捷开发模式。在2020第一阶段转型中,也逐渐发展出一套DevOps自动化工具链。

到了2021年,随着IT开发转为产品模式后,台积更积极将DevOps落实到IT各项流程,甚至连台积AI开发流程也比照软件开发流程,导入CI/CD,再加上CT(Continuous Training),直接在开发流程中套用各项程序代码安全机制。数字商务软件产品,也从私有云架构迈向混合云架构,并将CI/CD工具链云化来支持数千人同时开发的需求。

甚至,台积IT也开始运用开源技术,打造台积自己的Kubernetes平台,称为自建K8s。“用开源技术来打造我们的基础架构,不只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林宏达透露关键原因。

2021年底时,台积已将多座芯片厂的应用系统,搬迁到自建K8s环境中。计划2022~2023年期间,将所有服务都搬迁到自建K8s上。

在云原生架构和微服务实际上线后,成立跨部门小组(Squad Team)让不同工程团队的工程师以虚拟团队方式,交流共享平台服务或新组件的经验。

台积电在IT技术日时,也公布了2022年版IT产品蓝图,同样以“Fab runs on code(用软件来跑芯片厂。)”为核心概念,涵盖了智能工厂和数字商务两大类产品。所有IT产品和任务都要对准业务的需求。图片来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台积IT再次组织调整,更像一家软件科技公司

到了2022年,台积IT数字转型进入第三年,一方面四大部门再次组织调整,以产品来规划出不同的开发团队。例如,台积数字商务产品组织旗下分为CRM、PLM、SCM、FML(ERP)和HCM等工程团队,每个产品团队,包括了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和DBA。

这次调整不只如此,台积IT还成立了产品管理部门,负责产品管理、项目管理、用户体验、预算管控等,在每个工程团队都配置了产品经理。陈岳泽补充,台积开始设置专职产品经理团队,找来设计师加入,开始重视产品体验和接口美观,要让用户喜欢,让他们觉得打中他们的痛点。

另外,这次组改还设立了平台团队,负责基础服务和设施,提供数字商务需要的共享服务,例如安全、商务应用平台、资料平台解决方案、共享服务等中台服务。

为何拥抱云原生需要进一步区分成两种不同职能的团队?台积电企业系统集成处部经理林世鹏解释,因为云原生架构,可以频繁、控制系统的变更,要实现这件事,区分出业务职能工程团队和平台工程团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尤其林世鹏更强调专责平台团队的重要性,他说,平台团队负责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易用性,为业务系统提供强健、便利的运行环境。“业务价值的交付能力,非常依赖基础架构的稳定和效率。平台工程团队就像后勤角色,让前方打仗的业务职能团队,往前冲,放心进行变更。”

不只有IT组织进一步调整,台积电IT也将主要软件产品都改为Product开发模式,并采用了DevOps来管理,包括MES、机台自动化、机台控制、品质管理、设备系统、制程良率分析、CRM、ERP、电子商务、生产资料主数据库、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和人资管理HCM系统。

台积不只扩大拥抱云原生物科技术和DevOps,在2022年持续导入混合云。例如,与客户相关的TSMC.com跟TSMC Online已经搬迁上公有云,HCM服务也上公有云,计划将更多需要对外的服务搬上公有云,例如SCM门户网站。采用公有云架构后带来不少明显效益,如一份多达数百GB的制造设计文件下载时间,从数十小时,缩短到3小时。

不过,不需对外提供服务的AP,仍然部署在私有云以确安全全,例如部分商用软件与智能制造系统。

台积电副总暨首席信息官林宏达表示:“老旧系统用的仍是40纳米时代的IT技术,台积必须改用新的现代化技术架构,我要把硅谷公司的实践方式带来台积电。”这些台积想拥抱的现代化技术架构,包括了开源技术、云原生和DevOps等。图片来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不只是组织和技术的转型,台积也要改变IT心态和文化

将硅谷公司的实践方式带来台积,林宏达对IT团队最终的期待是:“我要改变台积电的IT运行方式,用不同的思维来发展IT,不是将自己当成IT服务的供应商,而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家软件公司来做事。”

从整个IT团队角度来看,他认为:“将IT部门想象成一家软件公司,不是做完一个个项目交差,而是要思考如何打造软件平台做所有的事,追求如何让产品更好更成功,而且可长可久。”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激励IT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转变,“IT不再只是一个写程序的人,而是技术提供者,不只是一个系统修补者,而是一位设计师。”

“我进入台积之后就决定,不只是用软件运行芯片厂(Fab runs on code),也要用软件来运行IT。”林宏达希望达到的目标是,IT多数时间用于提升而不是维持,像是学习新技术,寻找新解决方案,开发新功能,将大量运维工作交给软件来执行。“改变IT的执行模式,软件工程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说。

台积IT从2019年开始推广容器化技术,2021年扩大推动敏捷开发模式和云原生架构。到了2022年的转型重点是CI/CD具体实践和实现DevOps一体化。这些IT现代化的转型工程,都是为了实现快速交付价值,支持全球运营、提升工程师效率。图片来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CIO披露2022年台积数字转型6大方向

在台积第一次IT技术日活动中,林宏达披露了台积新的数字转型6大方向,要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制造,善用科技让运维更聪明,还要推动工作形态现代化、供应链数字化,引进现代化技术架构和云原生设计。

在智能制造上,台积要瞄准全面智能化的挑战,包括了资料处理与智识萃取、Scaling (AI服务平台化、产品化,来扩大应用规模和广度) 和AI应用的全球运维与安全。

其次在聪明运维上,则要结合云原生平台与现代数字科技,实现用软件运维的新模式。台积也希望推动工作形态现代化,例如用MR强化远程协作、提高终端用户的自动化、强化便利和省时机制,来消灭重复性工作。林宏达补充:“不只IT或芯片厂员工,甚至要让所有员工都能用更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提高幸福感和生产力,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他想推动的数字转型,不只是IT,更要波及非IT的一般员工。

在数字供应链上,则要用IoT提高资产关注力和连续性,用AI/ML强化场景模拟和规划来支持业务决策,发展供应链先进大数据分析,强化供应商永续能力。

最后两项新方向,技术架构现代化和云原生设计上,台积IT要打造容易取用的技术积木(开源技术、云原生),打造现代化软件架构来推动全球芯片厂的运行。包括了靠增长心态驱动业务与IT价值,拥抱混合云兼顾安全与效率,善用SRE/DevOps增进服务可靠性和使用体验,善用IaC加速调度和扩展。

台积数字转型之旅,在林宏达上任后,全力聚焦三大转型工程,包括从项目导向改为产品导向,拥抱云原生和发展全球化能力,“为何这三件事对台积这么重要?”IT技术日上有人问。

林宏达的回答是,对跨国科技公司来说,全球化运维向来都不是他们担心的事,台积将IT做到最好,也同样不用烦恼全球化的问题。“产品导向模式、云原生架构、全球化运维,对我来说,这三件事是基本功,做好这三件事才能真正帮助台积电。”

IT要有不一样的心态,从受害者心态转变为创新者

台积电副总暨首席信息官林宏达进入台积后,在他第一次开放会议时,就有人举手抱怨,想要安装测试新技术受到限制,抱怨开发环境不够好。“这就是标准的受害者心态。”林宏达指出。

他解释,传统IT常有一种受害者症状,我想做什么,但谁不让我做,这就是一种受害者心态。“我期盼IT要有不一样的心态,不要当受害者,要成为创新者。”

“安全考量虽然限制本地机器的安装,但不是禁止你尝试新技术。这件事其实可以解决,只要你改变心态。”后来,林宏达和IT团队讨论后打造出一个线上沙盒,可以提供云计算容器化环境,让开发团队安装和测试新软件,用完立即销毁,不需落地安装到本地端机器。

他认为,遇到问题,会想到这是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我是工程师,可以解决。这种不将限制视为是一种局限的心态,是脸书这类跨国科技公司常见的文化,“工程师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的心态很强。“这2年,台积原本传统的IT文化,也慢慢开始往这个方向转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