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海外设厂成本高,但有这四好处

全球供应链重组成现在进行时,使近来“去台化”议题甚嚣尘上。为配合客户需求,芯片代工台积电未来几年将在海外广设芯片厂,并计划在美国导入3纳米先进制程,部分市场人士忧心,此将导致运营成本激增,甚至有高端技术外流的疑虑。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将从多层面分析台积电的海外布局思维,以及其中利弊。

美中贸易争端加速两国产业脱钩,地缘政治风险急剧升温,加上疫情一度冲击各国商务往来、断链危机涌现,均加快半导体供应链重组的步伐。尤其,台湾芯片代工在全球拥有高市场占有率,大国体认到芯片短缺对当地产业影响甚剧,自是不能让“战略物资”的主导权掌握他国手中,让芯片拉回本土制造成为势在必行的目标。

其中,站在风口浪尖的台积电,更是各国积极招揽设厂的首要对象,近期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松口证实,在5纳米之后,台积电会到美国设立3纳米产线,虽尚未完全敲定,但也差不多了,这代表在美投资将依循N-1模式(以台湾最先进制程的前一代为主)。

其他地区部分,台积日本厂照计划进行中,初期规划28/22纳米为主,预计2024年量产,并计划进一步导入16/12纳米制程。欧洲部分虽未有明确时间表,但设备商透露,台积电预计在德国设厂,目前规划构建28纳米产线,恰可满足当地车用需求。

有悲观人士认为,赴美、日生产条件不比台湾来得有优势,运营成本势必会增加,加上这几年台积电进入资本支出高峰期,恐冲击公司获利能力。另有分析师持不同看法,尽管海外建厂会导致成本抬高,但台积电具备议价能力、先进制程技术领先、高市场占有率等优势,仍可支撑长期获利增长目标,且扩大海外产能还有以下四个好处:

一、 分散政治风险

分析师指出,地缘政治风险已不可逆,台积电先到美国设置5纳米厂,可吻合客户分散供应链、当地采购需求,对于台积电本身也是降低政治风险。相较于刚进入量产、还处于学习曲线阶段的3纳米,5纳米更具备即战力。即便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但台积电在海外芯片厂的接单仍握在手中,不管在哪里生产,终将反映在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之上。

据业界推测估计,考量建厂进程、5纳米运行上轨道需要一段时间,台积电在美国的3纳米厂,预计2025~2026年之间投产,初期月产能规划应会落在2万片,主要是2万片才达到基本的经济规模。届时,台积电2纳米已量产,并没有违背台积电将主要生产、先进制程研发基地根留台湾的运营方针。

二、吸纳他国半导体技术

台积电到海外设立据点,除舒缓地缘政治风险外,还有吸纳其他国家半导体先进技术的好处。例如,日本虽然芯片制造较弱,但材料方面很强大,双方通过在日本茨城县设立3DIC研究中心,可以让技术层次更为提升,之后在海外设立其他的共同研发中心,并非全无机会。

再者,台积电也可通过跟当地企业合资方式降低一些风险,像是台积电与Sony、Denso等大厂在日本熊本打造28/22纳米厂,并规划拓展到16/12纳米制程。业界认为,未来台积电到欧洲设厂,也不排除会仿照跟日本相似的合作方式。

三、降低对其他产业资源排挤效应

台积电未来要持续壮大运营规模,必须持续推进先进制程并扩展产能,台湾虽小而精实,但资源确实相对有限,也因此不时会听到,其他产业关于水电、土地、劳工全被台积电吸走的抱怨声浪。若台积电将部分产能分散到海外,或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对其他产业、企业的资源排挤效应。

四、网罗国际人才

针对台积电海外建厂,当地员工是否能融入“台积文化”,也是市场热烈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台积电硕博士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比重近半,比例相当之高,台湾员工不只学历高,还很勤奋,芯片厂量产需要大量高端技术人员轮班顾机台,美国员工是否可以适应这样的运行方式、文化差异性都是难题。

不过,台积电已跻身全球大企业,但相较于其他国际大型企业,公司内部海外人才比例相对较低。因此,通过各个投资案,确实能为公司纳入更多国际人才,这也是引领公司走向更高端技术的必经之路,以确保产业领先地位屹立不倒。

整体来看,台积电到海外生产成本确实会增加不少,但这是通盘权衡利弊后的最佳决策,虽会带来更多挑战,但在多重优势补强下,仍有望一一化解。预期2023年,半导体持续进行库存调整,加上淡季因素干扰,台积电明年上半年稼功率料将下滑,惟下半年有望重新迎来旺季效应,全年业绩仍可符合公司预期增长目标。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