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中子星无法解释的特性,物理学家模拟超过100万个状态方程式,大量模型计算后,法兰克福大学物理学家对中子星结构得出结论,即根据质量不同,核心有非常坚硬或非常柔软两种。
中子星是极致密的天体,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产物,质量和太阳相当甚至更大,却不可思议压缩成直径与大城市相当的球体。60多年前发现后,科学家便一直试图破解结构,但至今仍对中子星结构所知甚少。由于极端特性,使中子星无法当地球实验室重现,仅能通过模型计算,模拟中子星的极端条件,也是最大的挑战。这次在状态方程式帮助下,描述密度和温度等各种特性,试图重建中子星从表面到内核结构,团队模拟超过100万个状态方程式,除了满足理论核物理限制,同时也要满足天文观测结果。
评估状态方程式时,研究团队有惊人发现,“轻”中子星(质量小于1.7个太阳质量)似乎有柔软地函和坚硬内核,“重”中子星(质量约1.7个太阳质量)反而有坚硬地函和软核。这结果可直接测量中子星中心有多大可压缩性,如夹心巧克力,轻质量类似中心是榛果,外围是软巧克力包裹的榛果巧克力;较重就像硬层包裹柔软馅料的巧克力。探测关键是音速,音波经物体传播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软硬度,地球音速也可探索内部和发现油矿。
创建状态方程式模型,物理学家还发现中子星以前无法解释的特性,如不管质量为何,半径很可能都只有12公里。研究人员表示广泛数值研究不仅能预测中子星半径和最大质量,还对双星系统形变能力设置新限制,即通过重力场相互扭曲程度,对天文观测、整合恒星重力波探测确定未知状态方程式特别重要。研究成果将发布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
(首图来源:P. Kiefer/L. Rezzolla/法兰克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