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软件加速工作沟通效率却模糊私人生活边界,从设置沟通界线拯救企业中“安静辞职”的难题

最近突然窜红的“安静辞职”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在Google输入安静辞职关键字,发现高达50多万笔相关资料。企业沟通软件JANDI分享观点,究竟企业要如何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来避免员工因长时间面对工作压力、或私人时间无法得到尊重而陷入安静辞职?

今年度在许多工作及商业媒体出现一个新的关键字“Quiet Quitting”,中文翻译为安静辞职或在职离职。这个新词最初是从TikTok媒体崛起,少数用户发布Quiet Quitting为题的视频,结果从美国引发许多网友的反响,纷纷录制自身安静辞职的经历,并搭配 #Quiet Quitting标签,迅速让相关主题的短视频累计上千万浏览量。

安静辞职≠真正离职

Quiet Quitting不是真正离职的状态,更精确的定义,指的是上班族不再过度努力、积极争取上位,并且抵抗加班文化,下班后不读也不接任何与公事有关的消息跟电话。Quiet Quitting说法快速获得Z时代、千禧世代赞同,讨论风气也从欧美世界吹到华人圈,在Google输入“安静辞职”这组关键字,就发现有高达60多万笔的相关资料。

过去欧美国家相对亚洲地区,对于劳工权益、工时规范、同工同酬等相关意识,甚至在立法程序上都走在前头。深受“天道酬勤”数千年思维薰陶的东亚文化圈,对于工作劳动的省思,近几年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也逐渐呈现出不同面貌。

企业该如何利用协作软件解决安静辞职现象?善用软件功能设置界线,尊重沟通隐私

不论是安静辞职或躺平文化,凸显员工想法的改变,让企业面对管理人才议题是越来越棘手。如果还是用户父长权威思维,遇到员工不敬业态度,马上祭出罚则或辞退,那么只会遇到更高频率的人才流失问题。那么企业跟劳工之间,该如何避免安静辞职的风气在组织内酝酿?

首要的建议,创造与员工有更多交流或沟通的机会,而且抛出邀约的人不管是人资或是部门主管,都要遵守“多听少说”的原则。听取员工在工作遇到什么挑战,如果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更要保护对话内容,以企业沟通软件JANDI为例,JANDI具有一对一私信功能,就可确保员工在分享个人想法的时候,不会被其他同仁看到。

至于有些员工想诉苦的对象不一定是自己的主管,有可能是别的部门或是其他同事,那么也可以设计跨部门交流制度,排定出专门的时间、空间,让员工可以跟自己工作没有直接有关的人倾吐烦恼,让第三方聆听者从旁观角度,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避免精神劳动、下班后还想着上班的事,主管应创建友善工作文化与非上班时间的回复机制

另一种建议则是避免团队过劳。根据安静辞职的拥护者指出,安静辞职的另一个内涵,是在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把两者明确划出界线。因此企业可以规范员工在下班之后,就减少非必要的公事消息干扰。

员工可以在JANDI上将自己设置为休假模式,让请假时排除消息通知。(图片提供:JANDI)

不过有些主管仍无法遵守该怎么办?JANDI建议,除了可以设置休假模式,让请假时排除消息通知;在下班时候,公司也可以允许员工不用读取工作消息。主管想在议题留下重要消息,员工可以隔天上班后再处理,不仅不会受到罚则,也不用有消息必回的压力。让公司文化形成下班后不用刻意读消息的氛围,自然能避免同仁有工时超额的情况。

(首图来源:JANDI;数据源:J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