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你该学着独立思考!少了Google大神,根本连思考都做不到

人类对新科技的掌握,跟自己的演化历程息息相关。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荣誉退休馆长伊恩.泰特萨(Ian Tattersall)就说过,随着文明不断发展,“认知能力和科技相辅相成”。

每个阶段的技术都伴随着文化、行为和基因等种种变化,进而促成了现代人类出现。无论在哪个阶段,工具、文化、认知和基因都会一起改变,彼此重新取得平衡,让我们祖先能依喜好去改变环境。灌溉渠道等新技术造就了人类文明,文明则带来各式各样的古代器具;到了20世纪中叶,信息科技才会有飞速的成长。无论如何,社会和科技向来都是彼此改头换面的动力。

过去几年来产生的变化是,科技不再限于用户控制的工具,也许能说明为何许多人感到不安。从各方面来看,科技进步的速度都超越人类,甚至先进到像有自己的生命。我们以前总认为,只要在相同情况下给给指令,计算机就会做同一件事,毕竟计算机只是机器而已。如今不是这么回事了,我们无法一直掌握计算机的反应,仿佛在面对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即使是相同环境下给给的相同指令,都可能导致差异很大的行为。

掌握知识的人类,越来越把科技当人看

机器之所以变得难以预测,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首先是机器的复杂度,系统复杂到我们难以窥知它们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把手机关了,其实只是屏幕变暗而已,所以虽然把手机放到口袋,只要内衬挤压到屏幕,说不定就会拨号给前女友。

另一项原因是,环境因素可能对机器运行有出乎预料的影响。网络跟生物一样会不断改变,超出我们的预测或控制。现今,机器可以自动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因此,每当你打开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可能就跟昨天不一样了;你每天开着12个小时的电子信箱或文本处理软件可能有所改变,这就好像家中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不过出门找自称对发型有研究的朋友剪发,回家后你却完全认不出来。我们的机器同样难以预测,因为其运行取决于网络流量,而我们往往对该无所知。三不五时,流量壅塞到害我们网络断线。我们最爱的机器好比家中儿女初长成,居然变得越来越不可靠,让人无法确定其动向。

网络变得仿佛具有人性,征万亿之一就是能引诱我们上当。我们以为点了某个网络连接,就能打开搞笑视频的网页,却跳出一个警告页面,叫我们找某家公司清理硬盘,否则计算机文件就会报销。不然就是当我们访问某个网站,不小心下载了恶意软件。当然,这些并非科技本身所为,而是有心人士在背后搞鬼,但正是因为科技够复杂,他们的伎俩才会得逞。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科技越来越像具有生命的实体,有时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内置自愈功能。你不小心切伤自己时,会粘贴OK绷等伤口愈合,现今软件程序的错误有时会自己消失,此时自动更新就十分有用。或许,下一代的软硬件会截然不同,届时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可能也不复存在了。这正是无知的好处。我们不晓得会发生什么事,但运气好的话就能从中获益,即使自己没有贡献,甚至浑然不觉,我们都依赖着知识共同体的进步。

这些发展所导致的一项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把科技当人看待,犹如参与知识共同体的成员。网络就是绝佳的例子。知识不仅贮存于别人身上,同时也贮存于网络之中。我们从前文也晓得,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容易让我们高估自己的理解。由于我们活在共享知识的群体中,每个人都可能无法画清彼此知识的界限,进而导致了说明深度的假象:我自以为对事物很熟悉,实则不然,因为我评估自身的理解时,纳入了别人的知识。

靠着网络搜索,可提升自我“认知自尊”

两组独立研究团队发现,我们在上网搜索时,也会碰上“模糊的边界”。德州大学心理学家艾卓安.渥德(Adrian Ward)发现,网络搜索能提升人们的“认知自尊”,即对于自身记性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感受。另外,受试者搜索自己原先不知道的信息后,研究人员问他们在哪里找到,他们却经常记不起来,还回答自己一直都知道。许多人甚至完全忘了有上网搜索,硬生生抢走了Google的功劳。

另一项研究是由当时耶鲁大学博士生麦特.费雪(Matt Fisher)与法兰克.基尔(提出“说明深度的假象”学者之一)所进行的,受试者要回答一连串跟因果相关的常识问题,像是“拉链的原理为何?”受试者共分成两组,一组要上网搜索相关数据,佐证他们的说明;另一组则不可利用参考数据回答问题。再来,受试者会看到其他问题,主题跟原本的毫不相干,他们要评估自己能否回答得好。举例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为何8、9月的大西洋飓风比较多?”此与前面的拉链原理无关,接着要自评理解程度。研究发现,先前上网找数据的受试者,自评分数都比较高。受试者在上网找某些题目的答案后,更容易出现自己能回答所有问题的假象,其中包括他们根本没查过数据的问题。

工作完成,功劳人机参半

分不清自身知识与网络信息,其实有着意想不到的道理。若我们把人机系统视为单一实体,共同执行某项任务,那表现优劣的责任归属就不单是人类或机器,而是两者都有责任。假如我安排旅行时参考多个网站,分别用来查找信息、找寻推荐行程、预订机票住宿等,最后计划完成是谁的功劳呢?所有步骤都有贡献。若我起初没有上网,一切就只是空谈,但我查找的每个网站很可能都产生了影响,因此结果是所有人共享。

若你最近工作时曾用到网络,就会觉得很难把个人工作执行力单独评估,因为跟网络的帮助实在密不可分。所有迹象都显示,团队、个人与计算机得共同作业,而团队合作比单打独斗有效率,因此相较于没网络的人,你执行任务的能力更强。思考不只在脑袋里进行,还包括追求目标所需的外在助力,因此几乎不可能评估个人贡献。这就好像自己的团队赢得比赛,无论扮演的角色大小,最后都是整个团队的功劳。

不过,这样也会导致令人忧心的后果。网络的知识无远弗届又容易取得,未来社会可能只要有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大家都能自称是多个领域的专家。

问题在于,花个几分钟(就算几小时好了)仔细浏览WebMD网站,不可能取代多年训练培育出来的专业,以及据此做出的合格医疗诊断。同样地,花几分钟到财经网站查找信息,也不足以了解投资的各种细节。不过,当全世界的知识都唾手可得,我们就会有脑袋装了一堆知识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