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悲惨,行星被母恒星吞噬是整个宇宙的普遍情况,但不必然以厄运告终。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发现,行星不仅恒星吞噬时能存活,且还可以推动恒星演化。
行星系统形成的模型显示,许多行星通常最终会被母恒星吞噬。这只是轨道动力学问题,新行星与围绕年轻恒星的原行星盘随机互动作用,会使行星进入混乱轨道,一些轨迹被完全赶出系统,其他轨迹则将它们送往母恒星。另一个吞噬机会发生在恒星生命即将结束时,当恒星变成红巨星,也会影响系统引力动力学,并可能将行星送入母恒星大气层。
但令人惊讶的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行星并不一定会死亡。天文学家在整个银河系发现许多奇怪系统,行星进入恒星后幸存。如有些白矮星系统被巨大行星紧密围绕,由于距离太近,甚至于行星无法自然形成。有些恒星的大气层含数量惊人重元素,这是岩石天体坠落迹象。还有一些恒星自转速度太快,更被坠落行星加速。
所有系统都可能是恒星吞噬行星、影响恒星进一步演化的结果。但行星真能在恒星大气层生存吗?天体物理学家团队使用恒星计算机模拟解决问题,关注可能落入恒星的各种行星演化和命运。模拟时研究各种质量行星和褐矮星,支持行星可被吞噬后幸存。
如某些情况,行星可在恒星大气层内公转并存活数千年。这种运动可甩掉恒星物质,使大气层外缘变薄。其他情况,轨道能量交换会提高恒星大气层温度,看起来比正常情况更亮。
但为了吞噬后幸存,行星本身必须相对较大,至少要有木星的质量,像地球这类小行星并无法生存。如果行星够大,可加速恒星演化,进而使恒星迅速结束生命,将行星从致命拥抱解放。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