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半导体因电动汽车迎来需求爆发,特斯拉的减用声明会成为发展绊脚石吗?

在科技产业今年陷入一片库存调整修正之际,仍有一个市场交出年增长率超过30%的成绩──那就是电动汽车产业。

根据TrendForce的预估,电动汽车市场2023年的增长率将达到36.2%,若不把hybrid车款纳入计算,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率更惊人,有近4成的年增长力道。

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消费性用芯片都进入库存修正,就连服务器增长引擎也熄火时,第三类半导体需求依旧火热,包含wolfspeed、英飞凌等大厂也都大举投入新厂构建。从TrendForce估计来看,SiC(碳化硅)占功率半导体组件市场比重会从2021年的4.1%,到2025年上升至12.4%,而GaN的占比则将从2021年的0.5%,在2025年提升至4.8%。

第三类半导体在高压、高频的优势,让它在电动汽车应用崛起

第三类半导体正是所谓的宽能隙半导体,其中,SiC和GaN的能隙分别达到3.2eV、3.4eV,因此当遇到高温、高压、高电流时,跟一、二类半导体比起来,第三类半导体不会轻易从绝缘变成导电,特性更稳定,能源转换也更好。GaN组件目前常见于应用在如充电器、基站、5G通信相关等高频产品;SiC则是出现在高压、大电流的应用场景,例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太阳能及离岸风电等绿色能源发电设备。

SiC已逐渐在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中扮演要角,未来随着电气架构将往800V迈进,而耐高压SiC功率组件预料将成为主驱逆变器标配。就连GaN也从消费性电子领域正摩拳擦掌要进入电动汽车领域与SiC争夺市场大饼。

事实上,SiC能在电动汽车领域独领风骚,甚至供不应求,其推手正是最先采用SiC的特斯拉。特斯拉早在2018年开始在Model 3上采用SiC,成功将逆变器体积缩小,并且打造出更流线的车体,进而吸引其他车厂跟进采用SiC组件。

也正因为如此,当特斯拉在今年3月初举行的投资人日中,公布其下一代动力系统设计中将减少75%的SiC设计时,立刻为第三类半导体市场投下一颗核弹,引发市场对于SiC未来发展性的猜疑。

然而,SiC真的会因而失势吗?从短期来看,特斯拉并未公布更多计划进程等细节,就有分析师不讳言,特斯拉减用,其他车厂还是会继续使用,SiC目前供不应求的格局仍难以改变。若将时间拉长,就有分析师认为,特斯拉会持续通过升级封装方式,或是采用异于目前平面结构(Planar)的沟槽结构(Trench)SiC技术,达到减用的目标。这也意味着特斯拉要达到目标,SiC技术除了技术提升之外,如何让组件制造成本下降,也将是未来发展关键要素。

第三类半导体如何“上车”

尽管特斯拉的动向让火热的第三类半导体市场,好似突然被浇了一头冷水。但其实就现在全球供应商都还积极布局技术发展、并亟欲解决产能瓶颈的状况来看,第三类半导体的前景仍相当可期。

若拆解目前第三类半导体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仍以用于主驱逆变器、车载充电器(OBC)、DC/DC转换器的SiC为主。TrendForce分析师就指出,目前电动汽车用芯片约1000颗,其中30颗为第三类半导体组件(绝大多数为SiC)。未来车用功率组件将持续增长,预估第三类半导体组件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至少将达到100颗的规模。

其中,除了SiC未来将成为主驱逆变器的主流组件外,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器可能从采用SiC转为采用GaN组件。其他像是车载娱乐系统、激光雷达、BMS、压缩机等也都是潜在采用第三类半导体组件的区块。

不过,SiC与GaN在导入电动汽车上,仍有其各自需解决的问题。早在2018年即因特斯拉的采用而成为主驱逆变器芯片新星的SiC,因其材料稀缺,加上制程复杂昂贵,目前要克服的仍是产能不足的困境。相较之下,GaN则是要在功率等级、高压等级与可靠性上取得更多的技术突破,同时要能通过车厂冗长的认证时间,并创建产能与生态圈,才能真正吃下电动汽车市场大饼。

截然不同的供应链组成

摊开供应链的分布,SiC芯片多由IDM厂提供,以意法半导体、英飞凌、Wolfspeed等为主导厂商。相较之下,车用GaN组件主要供应商主要为IC设计公司,包含近期被英飞凌收购的GaN Systems、Nexperia、Transphorm、EPC等,而其芯片制造则主要由台积电、世界先进、汉磊等公司代工。

(首图来源: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