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业的疯狂赌徒贝佐斯:撒大钱改变行业游戏规则,让同业玩不起

亚马逊在今年一度站上市值最大的宝座,也成为仅次于Google 广告营收第二高的网站,而亚马逊也大胆将钱投注在零售同业、科技竞业不敢冒险进入的领域,花大钱砸重本似乎成为亚马逊一惯的作风。

贝佐斯先生很聪明,公开把Amazon 冒的险分成两类:无法缩手的(“这是公司的未来”)、可以缩手的(“这行不通,算了”)。

100 次如果有10%的机会赢钱,每次都该下注

在贝佐斯的观念里, Amazon 的投资策略关键是大量做第二类实验,包括飞行仓库,或是让无人功能不受干扰的系统。 Amazon 替这两样尝试都申请专利。第二类投资很便宜,因为在烧光太多钱之前,大多会被腰斩,而且还能塑造公司走在科技最前端的形象。股东热爱此类题材,感到自己参与了振奋人心的冒险。

再说了,偶尔会有成功的例子。一旦成功,Amazon 拥有可以让小火花烧起来的燃料(资本),煽起烤焦对手的大火。人们没注意到 Amazon 除了握有源源不绝的资本,还愿意扼杀行不通的新计划或产品,发布资本(Amazon 的人力资本),再度展开其他疯狂新计划。

以我个人待过传统公司的经验来讲,只要是新东西,就会被视为创新,被指派的负责人就像全天下的父母,不理性地疯狂热爱自己的项目,拒绝承认小项目长大后又丑又笨,不肯放弃,也因此传统公司不但可投资的资本已少,能挥棒的次数也不多。

Amazon 在这方面则严守纪律,一定要确认可行后,才大量投入资源 。 Amazon 进军实体零售一事,在过去三年掀起讨论热潮,不过 Amazon 目前一共也就开了 24 家左右分店,尚未找到公司认定可以全面拓展的模式。

贝佐斯和其他优秀领导者一样,有办法把疯狂点子解释成没那么疯狂,听起来似乎可行:“等等,那太明显了,我们当初怎么没想到可以那么做?”疯狂的烂点子不蠢,而是“大胆”。没错,“空中漂浮仓库”乍听之下很疯狂,但想一想租用与管理传统地上仓库的成本。最大支出是什么?地理位置得离得近,还得缴租金。好,再回头想想空中仓库。好像没那么疯狂了,对吧?

贝佐斯永远告诉这个世界,奋力击出全垒打是Amazon 的天性,不过那样比不太对:棒球全垒打只有4 分,而Amazon 这家西雅图公司成功击球时,“Amazon Prime”与“Amazon 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 AWS)两支全垒打则让公司抢下成千上万分。 1997 年,贝佐斯在公司成立第一年的年报上写道:“100 次如果有10%的机会赢钱,每次都该下注 。”

“生存者偏差”让多数人不愿意冒险

不用说,多数首席执行官并未采取贝佐斯的思考方式,多数甚至只要成功机率不到五成,就不愿意冒险——不论潜在报酬有多高。这是旧经济(old-economy)公司的价值跑到新经济(new-economy)公司的重要原因。今日的成功公司或许依旧拥有资产、现金流、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它们的风险策略不同于许多已经阵亡的科技公司,懂得活在今天,知道只有冒大险,甚至是危及公司存亡的险,才能一飞冲天。

旧经济的首席执行官与股东的问题出在“生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我心中的噩梦工作是那种“事情出错前,没人意识到你存在”的职位。这种类型的工作到处都是,例如 IT 人员、公司会计、审计师、航管员、核电厂操作员、电梯检察员、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人员。

你永远不会出名,但有小小的、恐怖的机率是你会因出事而身败名裂。旧经济的成功首席执行官也会碰上类似问题,他们“领惊人报酬,直到事情出错”。

即便算进风险,今日首席执行官的薪资依旧十分疯狂。首席执行官最好谨小慎微,稳稳撑个六到八年,就能抱一大笔钱退休,然而要是搜索“商业史上最大错误”,就会发现多数错误都是企业没冒的险,例如门户网站Excite 与百事达(Blockbuster)分别错过收购Google 和Netflix 的机会。

历史垂青勇者,但公司的报酬制度垂青循规蹈矩者。财富五百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最好走许多人走过的路,守成就好。大公司或许比较有创新的本钱,但很少冒大险,也很少以可能侵蚀本业的方式创新。此外,大公司也不愿意冒供应商或投资者可能缩手的险,重点是不能输,股东奖励不输,直到股东自己也跑了,改抱 Amazon 的股票。

撒大钱抢占优势,金额高到别人出不起

多数董事会问管理阶层:“我们怎么样才能靠最少的资本/投资,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Amazon 则倒过来问:“我们怎么样才能以撒大钱的方式取得优势,金额高到其他人都负担不起?”

为什么?因为相较于同业,Amazon 能以不期望报酬的方式取得资本。想让到货时间从两天缩短至一天?那得耗费数十亿美元,在靠近市区的地点盖智能仓库,而城市的不动产与劳力相当昂贵。以传统标准来看,最后只会花了一大堆钱,却回收不了多少好处。

然而,对 Amazon 来讲,一切太完美了。为什么?因为梅西百货、西尔斯百货(Sears)与沃尔玛负担不起豪掷数十亿美元,只为让自己规模不大的线上购物业务,到货时间从两天缩短至一天。 Amazon 的消费者爱死新速度,竞争者则龟缩一旁。

Amazon 2015 年的运费支出为70 亿美元,带来高达50 亿美元的净亏损,而公司的总利润仅24 亿美元。

这难道不疯狂?其实并不疯狂。 Amazon 带着全球最大的氧气瓶潜入海底,其他零售商不得不跟进,跟着砍价,还得应对顾客如今期待的到货速度。差别在于其他零售商只有自己肺部里的氧气,一一溺毙。未来 Amazon 浮出水面后,将几乎独占整片零售海洋。

此外,Amazon 进行的第二类投资,也让股东不会在公司一有失败尝试时便大惊小怪。这点是四骑士共同的特征,例如各位可以想一想 Apple 和 Google 并未保密到家的自动车计划,或是 Facebook 不时推出试图进一步做到用户变现的新功能,但不成功便放弃。有谁还记得 Lighthouse?如同贝佐斯在Amazon 成立第一年的年报也提到:“失败与发明是分不开的双胞胎。要发明就得实验。如果事先就知道会成功,那不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