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K​​EA每年降价,净利还是直涨?

“太贵了!”客人说,脸上却写着“超喜欢”。
老板:“喜欢最重要。”
“可以算便宜一点吗?”客人说。
老板:“成本就是那么高阿。”
杀价失败,顾客说:“好吧,买了!”
旁白跳出,“要低价,去IKEA。”

这是家具商IKEA在2014年的广告,告诉消费者想便宜,不用杀价,去IKEA就有。 IKEA一直以来以低价作为主要策略,每个新年度都会降价,每隔几年全面调降产品价格,像2018年产品价格平均降幅8%。

为什么一样采用低价策略,有些厂商变成在红海中杀价竞争,最后没有获利只能退场。另一些公司,如IKEA,却屹立至今,每年降价,净利还持续增长?

IKEA在2016年降价,净利反而上升20%,但《精准定价》作者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提醒,采取低价策略成功的公司不多,其中一个共同点是,从创办初始就用低价策略。

支撑低价策略的文化,才能精算出利润空间

《IKEA的真相》作者约拿.史丹纳柏(Johan Stenebo)在IKEA待了20多年,曾担任老板秘书、分店高端主管。他指出IKEA创办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有项特殊本领:过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

举例来说,一批在俄罗斯当地锯好的松木,先运到波兰加工,再送到瑞典卖场,要花多少钱?这其中,至少包含3种币别的转换、跨国与各国境内的运送途径和价格,以及木材在加工处理各阶段的费用、包含俄罗斯和波兰的劳力状况与工资成本。就算是最懂木材的人员,也要耗费数小时计算,卡普拉却可以在几秒内,凭记忆计算出答案。

这提高IKEA的采购、物流和生产会议的效率,因为要是有员工提了新产品,创办人脑海中想了3秒,就能够回答:“这样价格太高。”让员工从第一天就思考:“我在每项原物料、每道生产环节,有没有最节省了?”

换句话说,当低价成为组织的DNA,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结构。 IKEA的文化、组织结构,是为了“低价”存在,才能保有良好的毛利。

预算只留给核心产品,删除不必要开销压低价格

另一项低价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关注核心产品。 《早稻田商学院必修的六堂商业战略课》以“我的”连锁餐饮为例,2011年开幕后,两年就开设5个不同菜系,包括“我的意大利菜”、“我的法国菜”等共22家餐厅。品牌大受欢迎的主因在于以低价供应高级料理,还有曾在米其林等级餐厅服务过的厨师。

名厨加上松露、鹅肝等高级食材,餐点售价却只要500~1,500日圆,怎么办到的? “我的”系列餐厅老板坂本孝表示,听到许多厨师抱怨:近年来商业应酬需求减少,高价位餐厅经营困难,使得餐厅必须压低原料成本,也停止开分店。如此一来,厨师有了原料限制,难以精进技术、研发新菜色;停止开分店也让二厨难有晋升机会。

于是,坂本把厨师的抱怨变成商业模式,主打“会持续拓点”“请尽情使用高级食材”,吸引想一展长才的厨师、高级食材又能吸引顾客。

大手笔另一面是精省。相较其他讲求舒适的高级餐厅,“我的”餐厅要站着用餐,它的翻桌率是一般餐厅 3 倍。翻桌率带来的销量,让餐厅有更大采购量,更容易谈出好的进货价格。

而且,站着用餐,只需要15到30平米的面积、约一家便利商店的大小就可以开店。最后才成就了“低价享受米其林等级料理”的“我的”餐厅。从创业开始就舍弃用餐环境、广告预算等元素,反映在价格上,站稳低价策略,让客户只为了餐点而来。

西蒙总结,

依靠低价路线来获取高额获利要完全可行,关键在于要根植“低价”的策略思考在企业文化中。如果只是中途从高级转向低价,组织的成本结构无法跟上,很容易亏本收场。

运用预期理论中“效用加总”的心理,让折扣促销更有威力!

一个人被告知中100万元,过了一小时,彩券行却说搞错了。即使这个人财产跟一小时前没有不同,心里却感觉损失很多,这就是“预期理论”。

运用到定价上,不论“现金反馈”或“打折”,消费者花一样多钱,但现金反馈是损失加得到,打折只是单纯损失,就会让消费者以为,现金反馈比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