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WS揪工研院抢进智能工厂,打造更多IoT新场景

物联网(IoT)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应用是其中一种类型。

在工业从“劳动密集”转型到“创新为本”的过程中,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智能生活、优质健康生活和永续环境等领域贡献良多。

随着云计算龙头Amazon Web Services(AWS)在日前宣布,大中华区首座AWS IoT Lab物联网实验室将在台北开幕,帮助客户加速设计和布署物联网(IoT)应用设计和发展,工研院也宣布与AWS合作,来解决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云计算需求。

AWS IoT实验室工程师将与工研院工程团队合作,集成现有的虚拟多轴(VMX)制造平台与AWS云计算服务,AWS云计算服务将纳入工研院开发的更多智能制造应用软件,且鼓励智能工厂将数据存放在AWS端。

“工研院的目标并不是只是要打造一个智能工厂给大家看,”工研院智能机械科技中心副组长彭达仁这么说,“而是希望把工研院的解决方案扩散到各种不同的制造项目应用之中。这也是在2019年工研院最重要的目标。”

工研院与AWS合作,解决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云计算需求。

做到数据“可视化”,性能提升将近20%

工研院智能机械科技中心主任陈来胜表示,目前在每一种行业、每一个厂商,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太相同。

但是整体而言,多数的工厂目前都还在部署传感器、数据搜集的阶段,距离真正导入人工智能(AI)的智能工厂,还有非常大的一段距离。但是,在完成数据搜集之后,只要妥善将数据“可视化”,其实也能为工厂带来很大幅度的效益提升。

也就是说,只要妥善构建力量、震动与温度传感器,并将数据即时显示在中控看板上,让专业人员、经理人可以快速了解工厂运行的状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最适宜的决策。如此,便已经可以对目前的工业生产线性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陈来胜指出,只要做到以上数据“可视化”,各产业的生生产线大概都能将性能提升10%~20%。

工研院智能机械科技中心主任陈来胜指出,只要做到以上数据“可视化”,各产业的生生产线大概都能将性能提升10%到20%。

人类手工难以取代,金属制品率先转型智能制造

“人的眼睛不是很好、触觉不是很好……可是整个集成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说实话,不管怎么讲,人还是最聪明的。”陈来胜这么认为。

也就是说,目前在某些制造领域,例如布料、皮革等等软性材料的处理上,机器手臂能够应用的范围还是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智能制造率先由金属制品的基础制造业导入的原因。

目前,工研院的首要推广方向是在工具机这样的设备制造厂商上,开始推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导入工作。其中,也包含汽车与航天的关键零部件、3C模具等等,会从一些金属制品的基础制造产业开始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