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够进入世界核心品牌的,茶业的可能性最大”,但是目前我国茶业依旧处于“名茶强势,名牌弱势”的现状,中国茶业如何做大做强呢?12月16日-17日在深圳茶博会上举办的2010第二届中国名茶产区市长论坛暨中国茶界领袖交锋论坛向社会各界揭晓。
本次论坛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依托第三届深圳茶博会的平台,以“国际营销、品牌推广、资本运作”三大主题为核心,充分发挥深圳优势,突破中国茶业发展的瓶颈。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主任解析中国茶业“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中国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茶叶产能过剩,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部分地区园生态条件恶化等等。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制定中国茶业十二五规划中作出重大的战略调整,一是实现茶农增收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二是要实现中国茶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茶业,转变茶业发展方式,提高茶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进茶业科技创新,健全茶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现代茶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茶业。
国内外四大专家解析茶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茶业大国,茶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走向国际,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商务部世贸司合作,共同建立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而本项目的高级经理DanielTarasa将介绍可持续农业尤其是茶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对于茶业的可持续问题,重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茶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茶叶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说欧洲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偏好越来越浓,近年来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在一些新型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可持续农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长。可持续茶叶有着很好的前景,相比传统茶叶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可持续茶叶不仅在经济价值上具有吸引力,而且也为当地的生产和销售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同时,DanielTarasa也提出了可持续茶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肯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也是最大的红茶出口国,依靠肯尼亚政府的支持、国外市场宣传的大力投入及品牌战略等优势,肯尼亚红茶出口优于我国。在此次论坛上,肯尼亚Solidaridad东非项目主任KaruguMacharia和Solidaridad肯尼亚项目经理JosephKamanu联合介绍国际可持续茶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肯尼亚可持续茶业发展实践。肯尼亚小农户以及跨国地产商是如何组织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肯尼亚茶叶的整个生产环节体现了在环境保护、茶叶质量及安全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农业实践是可持续的。KaruguMacharia说肯尼亚茶叶局现在正在与合作生产商正在实施系列认证项目,尤其是UTZCERTIFIEDTeaCode,对于肯尼亚茶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过程也存在种种困难与挑战。
荷兰禾众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马瑛在论坛上就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全面剖析,提出了当前中国茶叶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中国茶园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良、独特,茶叶品种资源丰富。中国茶园的分布主要在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个地区,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生长条件独特,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随着建国以后数十年的发展及科技人员的研究及推广,茶叶品种资源丰富,并且已形成了适合生产各茶类的丰富品种。
2.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农生产经验丰富。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自发现茶以来已有几千年,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传统的加工方式上已比较成熟,茶农传统的生产经验丰富。
3.茶叶消费呈上升态势。由于茶叶出口基本稳定,因此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内销市场来消化。从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茶叶消费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市场成交活跃,茶叶消费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茶叶消费也日趋理性,这也与近年来加大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宣传有关。
4.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保健作用被广泛认可。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爱茶人越来越多,茶文化传播越来越广,茶叶的保健作用也被广泛认可,饮茶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茶叶消费不断上升,名优茶市场需求也有旺盛趋势。
5.茶产业的发展对茶农增收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根据农业部的最新统计,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达到了27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81万亩,增长6.9%;预计干毛茶总产量134万吨,比上年增加8.7万吨,增长7%;预计干毛茶总产值413亿元,比上年增加59.8亿元,增长16.9%。除河南、广东、海南三省略有减产外,其他省(区、市)都是增产。增产较多的有江西、福建、贵州三省,分别增加1.66、1.3和1.08万吨。增收最多的是浙江省,2009年比2008年增收11.6亿元,增长17.6%;其次是贵州增收7.5亿元、湖北增收6.9亿元、福建增收5.8亿元、湖南增收5.5亿元。
6.目前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的发展相当重视,推出了许多优惠政府,并在经济给予很多扶持。如贵州省茶产业,每年贵州省政府投入2000万元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对当地茶叶从业者来说是莫大的好事。
同时,他也提出了中国茶叶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1.产能过剩。由于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大面积推广茶叶种植,扩大茶园建设,各产茶区均以茶园的大而自居,造成产能过剩,部分产品出现滞销现象,随着新的茶园不断投产,此现象将在未来几年更加凸显,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伤害茶农的利益。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茶叶经济较为发达,茶叶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茶农的生存还是问题的时候来谈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西南地区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低下,茶叶外销的比重较低,外销供应链数量明显不足,整条的茶叶产业链的收益普遍不高,茶农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茶农家庭的贫困状况严重地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封闭的茶叶生产体系及小农经济与全球化进程脱轨的问题已成为茶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3.在国际贸易中,各方关系的协调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的茶产业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从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出口等各环节的主管部门错综复杂,针对国外的绿色壁垒,政府一直难以拿出一套有效应对措施,贸易商又在源头不断压价,迫使茶农利益、产品质量及安全性上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4.部分地区茶园生态条件恶化。由于部分地区过分开采茶园,造成地区自然生态链破坏,造成茶园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大,因此,我们应当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加强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推广等高平整、沟渠路配套等建设面积和茶树合理密植、适时修剪、残枝深埋、喷灌滴灌、冬施有机肥等栽培技术,以及推广灯光杀虫、色板诱虫、生物农药治虫等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
5.茶叶生产者及消费者对相关的有机认证和其它认证的信任度较低。有机茶在国内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效果甚微。自前年的奶粉事件后,消费者对认证产品信任度降低,使整个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受阻。
6.传统茶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比较弱。
7.我国茶叶标准混乱,缺乏健全的认证体系。“优质优价”是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何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如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问题是茶叶“优质优价”的关键点。
最后,马瑛提出了中国茶叶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控制茶园面积过度扩张,提高茶园的单产。茶园的盲目扩张必定会在未来几年制约茶产业的发展,最终导致茶贱伤农。改变茶叶生产条件,提高茶叶单产才是可取之道。
2.加强茶叶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改变名优茶和大宗茶的二八即百分之二十的名优茶占了当地茶叶百分之八十产值的现象。
3.对茶叶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饮茶,提升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及认证所产生的附加值的接受度。首先是对茶农的基层培训工作,加强他们的生产技术技能,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推行茶叶生产加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企业的环境责任及社会责任意识,使茶农在整个生产供应链上达到收益最大化。其次是通过培训及理念的推广,改善基层的茶叶组织结构,帮助与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机构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对消费者的培训,使消费者的消费更加理性化。
4.对茶叶保健的宣传要有有力的理论支撑。茶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基本常识,但具体保健在哪些方面,有没有科学的理论或实际临床实验依据,这需要进行科学地总结,甚至要做一些实际的研究工作。
5.提高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加强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应使茶叶产品及其衍生品在品牌的影响力下打包推广,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6.建立建全茶叶行业标准化体系,包括茶叶标准的制定体系,茶叶标准的推广体系和茶叶标准的效果评价体系。加强茶叶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创建茶叶社会责任体系等。梳理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不断地进行修订与更新,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使之与我国的茶叶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茶叶的生产实际保持一致。
7.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荷兰禾众基金会与德国GTZ等国外相关公益性组织成立中国茶叶可续发展工作组,工作组将制订出一系列的工作方案与措施,从资金与技术上支持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揭秘中国茶业企业营销实战
作为我国茶业的龙头企业,大益是如何成功冲刺到行业巅峰呢?大益营销中心总经理华毅从中国茶叶市场概貌、挑战以及大益集团的实践经验揭秘中国茶业企业的营销策略。他说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国、全球第一产茶国,是功夫茶的国度,我国名优茶荟萃,需求多元化、消费渠道多模式。他用“五大迷思”来总结我国茶业存在的挑战,即一盘散沙、小打小闹、杂乱无章、因循守旧、主次不分。大益坚持“茶有大益”,把茶理解为健康的饮品、具有文化属性的商品,着眼于消费者,让消费者放心而简单的买茶,便利而自主的饮茶,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便利化经营。在营销渠道商,大益走出茶叶批发市场,启动大益茶授权专营店体系建设,通过广告、活动、赞助、茶文化推广等多种方式推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