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将冷核融合研究重新推上台面,《自然》期刊总结:证据依然不足

“冷核融合”现象曾在30年前引发热议,但随即因实验结果出现严重分歧而被冷冻处理。2015年时,Google认为可以重新审视该现象,招募全球约30名科学家提供千万美元资金再次进行验证,科学家前前后后陆续发了十几篇论文,然而《自然》期刊本周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依然失望地判定“冷核融合证据不足”。

冷核融合(Cold fusion),是理论上在接近常温(1000K以下)、常压环境与利用相对简单的设备,所诱发之核融合反应,和目前世界主流研发的“热核融合”如:法国的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反应炉(ITER)、中国的EAST反应炉等不同。

30年前(1989年3月),美国犹他大学科学家史坦利‧庞斯(Stanley Pons)、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科学家马丁‧弗莱许曼(Martin Fleischmann)的一项研究实验,将“冷核融合”一词推上新闻头条,轰动全球,他们声称成功于接近室温的环境下诱导出核融合反应:就在一个含有重水(heavy water)的电池中,当电流通过来自钯阴极的重水时,钯会吸收氘原子使其被迫聚合,产生热能和中子。

这听起来相当不可思议,毕竟核融合反应通常只在极高温环境下发生,比如恒星内部。如果这项宣称是真的,它会在一夜之间扭转全球能源格局──显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后续无数个顶尖实验室团队都无法复制这项实验结果,包括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罗彻斯特大学、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与耶鲁大学联合研究小组等,加州理工学院更使用了比犹他大学实验室还要敏感许多的仪器,依然找不到任何冷核融合证据。很快地,“弗莱许曼-庞斯实验”就被认定为根本只是一个错误粗糙的观察,一阵子后,冷核融合就成为备受抨击的“悬案”冷冻至今。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冷核融合抱着期望。虽然冷核融合已经犹如研究圈的边缘人,但Google公司在2015年时仍认定冷核融合现象值得投入研究,因而向全球实验室招募约30名研究人员,共提供1,000万美元资金,请他们重新审视三项冷核融合实验。

这些研究人员前前后后发布了数十篇个人论文,然而本周一,《自然》期刊总结了Google投资的冷核融合研究成果,还是判定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实冷核融合现象存在。

这么多年来失败的冷核融合实验让我们学到了什么?也许就是更严格的审查、更促进核融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鼓励年轻学子不避讳面对相对冷门的研究题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