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钻石的等级依杂质多寡、色泽度等条件又有高低之分,但这些内置物来自哪里?科学家过去推测钻石中的盐分来自被带入地函的海水,可惜我们不可能潜下地函验证。于是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建了地下约120公里的高压高温环境,以证明钻石中的钠、钾等确实来自古老海床沉积物。
钻石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至今钻过最深的井只到地壳下方12.2公里处,没人知地道球极端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主流理论认为,在海洋板块沉至大陆板块下的隐没带(subduction zone),海床矿物质、沉积层以及被困住的水份会经由隐没带回收到数百公里下的地函深处,于大气压力4万倍的高压环境下缓慢结晶,然后融化于高温800℃的地函中,之后再与火山岩浆混合,通过火山喷发等地质构造运动,混在金伯利岩(Kimberlite)内被重新推上地表。

(Source:KDS4444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当然,钻石品质参差不齐,在矿坑开采出来的金刚石中,只有20%最终会得到珠宝商青睐成为昂贵宝石,其余通常因内置物(inclusion)较多,比如含有钠、钾、其他矿物杂质的纤维状钻石(fibrous diamond),大多磨碎后用于工业用途或制造工具,比如钻头,我们用净度与色泽为这些矿物做出高低之分。
虽然科学家猜测纤维状钻石中的盐分来自海洋沉积物,但我们没办法测试。为了验证理论,澳洲麦觉理大学地球科学家Michael Förster团队进行了一系列高压高温实验,他们将海洋沉积物样本放入橄榄岩中,接着将环境加压至4~6 GPa、温度增加到800~1100℃,换算相当于地表下120~180公里深度的环境,果然发现混合物形成了几乎与纤维状钻石中相同的钾钠比率,证明钻石的增长过程中,海洋沉积物的再循环是必要环节。
钻石因被赋给了某些意义,而在人类世界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但对科学家而言,钻石是时空胶囊,不只告诉了我们曾在古老海洋中徘徊的沉积物,也让我们窥知地球的过去。新论文发布在《科学前缘》(Science Advance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