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应对气候变迁?台俄科学家一探压力记忆背后谜团

花儿一年早开、一年晚开,极端气候已经造成植物与作物时序错乱,谁都躲不过气候变迁的带来的影响,不过其实植物比想象中的更坚强,最近台湾与俄罗斯科学家携手合作,成功破解植物压力记忆背后的运行机制,将有助于改善作物对极端天气的“抗压性”。

长期环境压力会导致人们认知功能、记忆力退化等负面影响,这套说法其实也可以应用在植物上,只是压力源不大一样,当植物处在干旱或是洪水等极端天气下,植物也会觉得压力大,最终造成全球作物大量减产。

不过最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FEBRAS)的俄罗斯与台湾科学家研究发现,静止又无声的植物,其实它的防护机制相当强大,当感受到高温或其他逆境压力时,植物会产生压力荷尔蒙离层素(ABA)以及大量表达热休克蛋白(HSP),并以此当作信号,根据外部刺激做适当的调整。

在过去的环境压力与基因表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细胞受热刺激,会诱导大量热休克蛋白合成,可用来保护细胞内各种胞器,使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并避免细胞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在高温下丧失生物活性。

科学家一直以来都认为植物激素离层素跟热休克蛋白机制息息相关,两种不同的系统会携手应对不同压力,只不过尚无法得知背后的运行机制是到底如何,而FEBRAS研究模式生物阿拉伯芥,分析其蛋白质交互作用后,已成功找出答案。

论文作者兼项目负责人Victor Bulgakov表示,连接离层素跟热休克蛋白机制的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这种复合物也是构成压力记忆的功臣之一。

压力记忆是植物的主要防御机制之一,会“记得”经历过的极端条件,当植物接收到离层素和热休克蛋白的信号后,植物会通过SWI/SNF重塑核小体的组蛋白和DNA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性,进一步控制染色质结构、调节基因转录。

研究指出,因此植物在经历各种波折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抗压性,团队称之为“生物工程记忆(bioengineering memory)”。

全球暖化的情况下,作物减产是全世界目前正面对的挑战,团队认为新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提高作物对气候变迁的抵抗力,不过还是得考虑到植物的记忆与压力变化,像是在俄罗斯,就需要提升米、大豆和玉米的耐寒与耐旱能力,台湾则是需要提高作物的耐热度。

(首图为阿拉伯芥,来源:Jucemb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