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认为系外行星的适居门槛应更严格

一般认为,恒星周边适合地球已知生命生存的“适居区”是以液态水能否存在为判断依据。但一项最新研究认为,能支持比微生物还要复杂的生命生存的环境,单看液态水是否存在是不够的。相关研究刊登于6月10日的《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这项研究不光只看系外行星的表面温度是否能让液态水存在,而是在“能够支持地球生态系统统”的前提下,仿真系外行星的大气环境。以适居区外侧边缘区为例(如火星),为了使水长年维持液态,系外行星必须拥有比地球高数万倍浓度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才足以维持表面温度。但这样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地球大部分生命来说都有毒,使适居区范围较传统认为减少一半。

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认为也许相当适合生命存在的M型矮星,对地球生命来说恐怕也不是个好地方。由于M型矮星缺乏近紫外线(NUV),会使系外行星大气自然产生的一氧化碳生命期拉长,进而使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因此,数量相当多的M型矮星或许都不符合地球生命的标准。

研究第二作者、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Christopher T. Reinhard表示:“我们的发现提供一种方式来决定应该仔细观察这些行星中哪一颗。”研究主持人、美国太空总局博士后研究员Edward W. Schwieterman则表示,这份研究展现我们地球有多么特殊,需要加强保护它的力量。因为据目前所知,地球是全宇宙唯一可维持人类生命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