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医疗、AI医疗应用领域的比翼加速器,与合作伙伴台北医学大学加速器于今(1日)举办第二届创业公司发布会Demo Day,10家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创业公司齐聚发布。

驱动未来医院,人工智能、远程看护双主轴
本次活动主题设置为医疗科技新时代(Health-tech Epoch),特别以新旧病房的展示区作为比对,推出2030未来医院想象区,未来医疗科技与AIoT的技术,让医疗人员繁复的工作流程获得解放,远程看护也渐渐看到实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预期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更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
从比翼加速器第二届的团队中,也能发现人工智能与居家看护的双主轴,其中有4家创业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繁琐的流程,或预测住院花费与治疗评估等;居家看护、长照也是全球先进国家迈向老年化社会的重要议题,不管是智能床单、可携式的把脉仪器,或是智能胰岛素记录器都属于此类。

以创业公司的角度来看,台湾丰沛的医疗资源与制造业的优势,也让比翼加速器的执行董事陈彦谕说:“台湾就是最佳的展示点。”不管是西向中国、南向东南亚,许多国、内外的医疗相关创业公司团队都选择立足台湾,放眼世界。
居家长照、远距医疗可行性渐增

创办人来自Y Combinator,致力于AR应用的MODAR AI,用智能眼镜纪录各项数据,包含每分钟的心跳数等。还能侦测到异常现象,如突发性的摔倒。通过侦测与记录,再搭配智能助理功能,希望提供老年医学看护新的解决方案。

源于法国的Diabnext则是瞄准全球近5亿人口的糖尿病患群体。根据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开发出胰岛素数值记录器,能够自动记录胰岛素的施打剂量与注册时间,解决手动纪录容易发生的误差与繁琐过程。
Studio 1 Labs来自加拿大,推出将传感器直接兼容于布料的智能床单,无需外置任何贴片就能回传用户(病患)在床上的活动纪录,达到防跌警示的效果,也因为不用外置贴片,让长照机构或是一般长者家中都能快速导入。
新加坡的Kang Healthcare则是希望将中医疗法数字化,通过小型可携带式的把脉仪器,将脉相数据经云计算运算后回传给用户,提供中医饮食上的建议。
传统医院转型,靠AI获得新动能

曾获得2018年TTA(Taiwan Tech Arena)奇点亚太创业竞赛大奖的WeavAir早已是创业公司圈竞赛的常胜军,以预测性算法提供空气传感器的准确度,能传感的内容包括温度、压力、湿度、悬浮微粒、滤网净化度等。医疗院所则是WeavAir特别瞄准的场景,因为医疗院所在空气品质的要求上更加重要,若能精准预测感染来源,就越能防治传染疾病扩散。
由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院长陈瑞杰医师所带领的Radica Health,提出重症看护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能够和繁复的电子病历纪录、生理数据与病患的检验图片,不仅能应用于加护病房,更能提供远距医疗看护更全面的基础。
AImed则是靠人工智能与光动力技术为胚胎挑选提供辅助解决信息,希望能提高着床率与活产度率。根据AImed所提供的数据,其在中国实行的测试中提升了试管婴儿10%以上的成功率。
新加坡的UCARE.AI则已完成约为1.8亿台币的A轮融资,也和国际医疗集团百汇班台携手推出人工智能医疗预测系统,用于住院花费、健康风险评估与诈保预防的范畴。

获得InnoVEX竞赛首奖的医流体(Medfluid)提供一种个性化抗生素的快速筛选平台。通过特别研发的微流体芯片与自动化程序,让过去细菌培养与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所需3-4天的手动检测流程,缩短至5小时内。另外一家来自台湾的震泰生物科技则专注于癌症免疫细胞治疗的领域,在该领域的产程精进,有望让免疫制剂量产并降低制造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