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acebook的Libra,谈金融科技的演进和社群渠道

6/18 Facebook发布了其加密货币Libra的白皮书,究竟Facebook何以转向Libra之发行,本文希望借此讨论一下Facebook商业策略之转变。

Facebook Releases Cryptocurrency White Paper for Libra Currency

还记得去年LINE发布说要搞LINK代币时,我曾撰写一篇文讨论LINE的代币经济学,曾获得许多朋友的反馈。那时可以发现一件事,就是像LINE这样的社群平台不再单纯依靠社群的广告和贴图来赚钱,而是渐渐扩展其服务至支付金融服务其中,甚至通过LINK币考虑跟虚拟经济合体。

关于社群平台的发展,近来有三项新闻值得我们看一下,并思考其背后原因。

  1. Facebook的发行全球加密货币: Facebook Sources Say That Stablecoin White PaperWill Come on June 18
  2. EOS的社群平台Voice: “还是社交平台吧!”Block.one宣布在EOS区块链上推出“Voice”:将与社群用户共享利润
  3. LINE和Visa合作的新闻: LINE Pay携手Visa开放服务内可直接申办Visa数字支付卡

这三项新闻仔细探究一下,大家可以发现一件事,那就是 “社群平台”渐渐往金融服务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区块链技术发展之EOS,EOS背后区块链开发的公司Block.one也往“社群平台”迈进。为何都选择社群平台?本文打算从这个点切入讨论,下面我将从三个角度论述: LINE在台湾的布局、Facebook的转型和金融科技发展谈起。

1. LINE在台湾的布局

如果把LINE在台湾相关之新闻整理一下,可以发现:

早期与中信金合作,推广第三方支付的信用卡代收代付,通过信用卡抢占市场占有率和用户黏着度,并搭配点数经济进行。接着通过与一卡通合作,推动LINE用户间的资金传输,提升小额支付上的便利性。最后则是台湾网银3抢2,LINE也提出纯网银申请,期望未来除了支付外,能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从LINE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正是一个典型的金融科技例子,通过合作结盟,善用社群平台优势,吸引消费者而攻入金融支付市场前端服务。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LINE真正潜在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其他实体银行甚至是其它纯网银对手,反而是动作频频的“F​​acebook”,要发行Libra的Facebook更会是其潜在的竞争者。

2. Facebook的转型

自从GDPR实施以来,隐私权和消费者的数据权利逐渐受到重视,在各国政府日益重视,以及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利意识之崛起,Facebook也不得不面对其相关营业模式之改变。加以近年来剑桥分析、假新闻、个人信息泄露等负面新闻,于今年3月初Facebook即宣布说要打造隐私平台,并发展汇兑等相关业务,并说明要先在印度进行试点。

Facebook这个商业模式的转变,可以发现过去通过免费吸引用户,再来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广告营销、投放的盈利成本,在GDPR实施后逐渐升高。假消息、安全问题也促使其用户流失,故而开始尝试将隐私还权用户,并说明利用区块链技术进军P2P支付市场,Facebook正式从数据广告朝金融科技迈进。

3. 金融科技之发展

在谈金融科技前,我想先从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之早期协作开始谈起。一谈到金融科技,我们常常觉得银行落后,而科技企业进步,但若追溯历史到1990年代左右,会发现早期科技的创新,几乎都是从金融机构内部产生,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可以分为:

金融机构的创新(科技金融)

如ATM、金融EDI、网络银行,其实都是早期银行因应科技变化下,所做出的改变。如ATM可以让金融服务不限于分行营业时间,金融EDI让汇款数字化,简化人工之不便,网络银行则是因应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提供计算机PC的使用环境。

不过因为本质还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服务上面来说仅是在取代银行既有的流程或简化人力,而不是真正的以客户需求为改良方向,所以很容易有用户接口UI不亲切、难使用,或系统老旧不符合外在环境变化等问题。

科技企业的创新(金融科技)

要理解金融科技的发展的背景,其实我们可以从Paypal、中国淘宝电商的故事开始说起。思考一下,为何科技企业要开始涉入银行的金融服务呢?

如果有读者早期使用过银行提供的网络服务,常常可以发现用户前端的UI非常难用或是系统不发达,难以符合网络金流服务快速的需求,而且系统老旧就算了,可能手续费还高的吓人。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导致网络交易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跨境交易上,买卖双方金流难以串联的这件事就更被突显出来,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网络世界金流之需求,这也是Paypal早期发展的背景,希望处理跨境汇款困难的问题。

而淘宝的故事,则是在电商买卖活动下,银行支付系统无法符合消费者们针对“履约保障”的需求,既然无法期待银行的改变,那么淘宝就自己跳下来处理买卖双方的需求,这就引发了一个变化,部分科技企业逐渐从金融服务的后方,走到用户的前端,从后方的系统设计、维护,转向以科技解决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如TransferWise的换汇服务,WorldRemit处理移工的汇款。

这也是我们常常在谈的金融科技:既用科技解决客户之服务需求,甚至是“创造需求”。

谈到金融科技时,常常会有人把加密货币一起比较讨论,我认为这两者有着本质上之不同,而既然Facebook要发所谓的密码稳定币,这边就额外谈谈“加密货币”。

金融科技与加密货币

虚拟世界的金流以及实体世界的金流,在过去我们认为所谓虚拟世界的金流对实体经济不太会有多大的影响,就像帝国时代里面的黄金、线上游戏如魔兽世界之金币。不过2008年比特币的出现,这种背后无需一个特定人运行的模式,也不能随意被更改数量的特色,真的就大大改变了虚拟世界金流的模式。

过去我们在网络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在传消息等方面虽容易,但在汇钱和收钱这件事却不那么方便,还要通过金融业,金融业通过科技取代其人工作业时,这就是“科技金融”。

当金融业服务不好时,科技企业开始改善金融服务,提供各种意想不到的科技运用,这就是“金融科技”。

加密货币则是打算改变依附于“实体”金融的局面,不再通过银行或是金融科技企业,通过网络协议即可达到价值传输。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它已经有机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经济模式,不同于实体的“货币经济”​​而是网络上自己的“代币经济”或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

因此我不认为区块链下的Defi可以称为金融科技的一种,因为它根本上在于“改变实体货币”体系,而不是如金融科技般地“优化实体货币”体系内的金融服务。

本文认为已有两套经济体系产生,一个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构建起来的“实体货币”体系;另一方面,则是由区块链公司和去中心化信仰者支持的“加密货币”体系。 当然,还有更多人尝试做这两套体系间之服务提供者,如一些虚拟货币和法币的交易所。

结论:社群平台与金融科技

回到社群平台的讨论上,在思考这件事时,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上面,各位可以想想你最常产生关注力的地方是哪里呢?是银行的网银页面、电商平台、游戏世界、影音平台还是什么?

如Facebook、LINE等等的“社群平台”?

如果你的社群平台是作为你在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身份,就不难懂为何社群平台企业做金融服务有很大的优点,因为社群平台最终会成为大多数人在虚拟世界交流的地方, 如我国的LINE,美国的Whatsapp,以及共同的Facebook平台,

它们就是我们在网络上面的“社交渠道”,通过社交平台更可能让你我付钱于无形之中,集成进去的服务让我们“付钱像传消息一样简单”。

在网络世界的“渠道”是可以跨领域、跨业别的,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也很难做到Facebook这般有20亿多用户这样的规模,所以如果它瞬间成为多数人的公用金融平台,那么在跨国、跨成本、中间机构都不在,成本将可大幅度降低,其发展起来带来的效益将非常巨大,未来甚至可以立足支付、放眼借贷、财富管理等服务,运用金融数据和非金融数据,打造一全面性的金融服务。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 — Brett King

而Facebook所要打造的加密货币必然也会想要打造与“加密货币”体系间之交易,如其稳定币发展策略成功。Facebook恐将成为一最大的金融科技企业及一庞大的金融业,其币别更可能成为Facebook用户经济圈之计价单位也说不定。

“脸书币”会是符合加密货币精神的产物吗?符合虚拟世界去中心化、治理分散化等等的,还是只是个实体货币经济下,另一个拔山倒树而来的金融科技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