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玩电动很爽?电子可卡因促“多巴胺搔痒”,逐步改变脑袋回路

多数人理解的“成瘾”,是以病态的方式摄取物质或投入某项行为,也就是不顾负面结果,以强迫方式持续成瘾的行为。不过,负面结果的范围很广(根据定义,成瘾未必导致死亡),或许更重要的是,为了试图理解成瘾,就该进一步问为何有人会上瘾、他是怎么上瘾的?

如果我们要理解iPad怎会变成 电子可卡因 ,就需要了解老式可卡因粉末是怎么让人强迫性上瘾的。为了理解成瘾机制,我们必须先认识脑部的酬赏系统,以及能活化多巴胺的物质或行为对酬赏路径的影响。

一种物质或行为能活化多巴胺的程度,和其导致上瘾的潜力高度相关。当人的行动可以满足需求或实现欲望,多巴胺就会释放到伏隔核,这个位于大脑半球下方的一丛神经细胞与愉悦及酬赏有关,也被称为脑部的快乐中枢。

简单来说,进行活化多巴胺的行为会提高多巴胺的浓度,于是酬赏路径受到活化,等同于督促行为者重复刚才的行为,以再次感受到愉快的多巴胺酬赏。我称之为 “多巴胺搔痒”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为脑海中的快乐中枢。

自然的活化多巴胺活动(包括吃和性)通常要付出努力、等待或依靠某些生物功能,但赌博或打电玩等具有成瘾性药物或行为在酬赏历程中另辟捷径,多巴胺大量涌入伏隔核,却没有产生任何生物功能。

不幸的是,演化并未发展出简单方法来抵挡多巴胺的攻势,所以上瘾后,多巴胺开始减少或关闭,让那些被多巴胺淹没的受体细胞得以稍微喘息。通过自然途径制造多巴胺的能力下降时,成瘾者就需要摄取令他上瘾的物质或进行上瘾行为,只为了维持多巴胺的浓度。

雪上加霜的是,长期接触成瘾物质或行为,对额叶皮质会造成负面影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决策中心,它和冲动控制有关,又被称为“刹车机制”。上瘾损害了我们克制不去碰成瘾物质或行为的能力,让“说不”变得更困难。

我们知道某些物质或行为容易带来多巴胺搔痒。例如吃东西(尤其是巧克力等令人嘴馋的食物)可以提高多巴胺浓度达50%,性爱可以提高100%,吸食可卡因提高350%的多巴胺,而摄入冰毒(甲基安非他命)提高多巴胺的程度高达120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冰毒活化多巴胺的作用是最强的,在上述物质中最容易上瘾。


根据制造商的数据,《使命召唤》系列(Call of Duty)全体玩家共玩了250亿个小时(换算为285万年)……比人类存在世界的时间还长!这还只是一个游戏系列而已。

那么,虚拟经验可以活化多巴胺到什么程度?据柯普在1998年的突破性研究,电玩增加多巴胺的程度和性爱相当,约100%,而且当时研究使用的是古老的1998年电玩,而非今日流行的72英寸液晶显示屏幕、超逼真和过度刺激的游戏。

当我们试着了解电玩的成瘾潜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留意:“酬赏时制”。药物和虚拟的刺激,可以一遍又一遍快速重复。数十年前播出的《星舰迷航记:银河飞龙》剧集颇受欢迎,有一集〈游戏〉很有预言的味道,生动描绘了令人上瘾的大脑高潮效应。

企业号船员拿到一组头戴式虚拟游戏,可以制造出强烈的亢奋感。他们对设备上了瘾,在迷幻状态中走​​来走去(和如今戴着Google眼镜的人并无二致)而当他们昏迷于亢奋中时,差点被另一个物种给统治了。

成瘾除了多巴胺,也要认识“脑海中的雪橇沟纹”

成瘾不只和多巴胺有关,另外还有“髓鞘化”现象,这是成瘾历程另一个与神经机制相关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技成瘾。201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先驱神经学家巴兹佐奇斯(George Bartzokis)针对脑部疾病提出突破性的“髓鞘模型”,证明另一个与成瘾相关的重要脑部现象,就是髓鞘扮演的角色,又称“白质”。

神经学家称之为“在积雪山丘滑雪橇”现象:第一次接触到某个东西,或第一次学习某技能,就像在刚下过雪的雪地乘雪橇,此后,滑雪橇时都会倾向跟着先前的沟纹前进;我们在学习时,与那些活动相关的脑区会形成髓鞘,就像反复顺着相同的轨迹滑雪橇一样。

脑部造影研究证明这种深植脑海中的髓鞘化历程确实存在,而且经过适当刺激的幼童脑和未接受合适刺激的脑之间,有实质的差异。没有经过反复接触及经验刺激的神经连接会衰退,呈现用进废退的状态学语言也是这样。而过度刺激对髓鞘造成的损害,会导致什么问题?我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感受到同理心及区辨现实的能力,都可能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到影响。


随着声光娱乐设备升级,带给阅听人跨越虚拟与现实界线的高强度刺激体验,也衍生了许多空前的社会问题。

巴兹佐奇斯的研究结果,是这类研究中第一个证明药物成瘾会损害髓鞘的实征研究。他于2002年发布在《生物精神医学期刊》的文章中,比较了37个可卡因依赖的男性大脑,以及52个无药物依赖的控制组的大脑,参与者年龄介于19到47岁。结果显示,可卡因对脑部的髓鞘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巴兹佐奇斯说,“40或45岁的可卡因成瘾者的平均白质体积,等于19岁人的平均值。”

更早的研究发现,健康的脑会持续生长和髓鞘化直至50岁,而吸毒会妨碍髓鞘的生长与发展。巴兹佐奇斯推断,“白质与年龄相关的(健康)扩张,出现在正常的控制组身上,但没有出现在可卡因依赖者的身上。”其他包括酒精、鸦片和大麻的成瘾研究,同样呈现髓鞘化减少的结果。

如今,在巴兹佐奇斯的研究完成后十年间,已有脑部造影研究让我们看到接触科技会改变大脑结构和髓鞘化现象,而且改变的方式和药物作用一模一样。是的, 你小孩的学校以为iPad对一年级学生是很棒的学习工具,其实它正把你小孩的脑变得像药瘾者的脑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雷皓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在2012年发现,被诊断为网络成瘾症的人,脑海中与注意力、决策及产生情绪的脑区出现髓鞘集成异常情形。他们比较了17位网络成瘾症患者及16位健康控制组参与者的大脑,结果暗示网络成瘾可能和其他种类的物质成瘾或冲动控制疾患,产生同样的心理和神经机制。”换句话说,在大脑海中, 屏幕成瘾看起来就像药物成瘾

2013年,标题为〈网络成瘾青少年之脑部功能性连接减少〉的研究刊登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研究对象为12位诊断出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及11位健康参与者,推断网络成瘾和广泛而显著的功能性连接减少相关,而功能性连接又和脑海中白质/髓鞘化有关,因此电玩和髓鞘化有关。

2014年9月刊登在同一期刊的文章〈网络成瘾症患者的脑部功能性网络遭到破坏:静息状态功能性磁振造影〉,也发现电玩玩家有类似的髓鞘化和连接性问题,指出网络成瘾症患者的功能性连接遭到显著破坏,尤其是额叶、枕叶和顶叶之间的区域。 网络成瘾症造成功能性连接的破坏,这种破坏可能产生行为障碍


研究显示,有成瘾倾向的人,多巴胺和其他愉悦感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基础浓度较低,所以容易对可以增加多巴胺的物质或行为着迷,因为他们的脑比其他人更加渴望那种感觉。

虚拟科技上瘾对临床人员来说并非新概念。1999年出版的《虚拟成瘾》(Virtual Addiction)一书,当时离脑部造影技术出现还有好些年,也远早于这个热爱且盛行i科技的时代。该书作者凭借古老的临床标准,判断许多人正和科技产品发展出越来越有问题-甚至成瘾的关系。

这点不该被低估。脑部造影很具启发性,但精神科医师、心理师和心理治疗师还是通过临床症状,而非脑部造影来诊断精神疾患。我在临床工作上诊断过数百位酗酒或成瘾者,没有一个人是通过磁振造影得到的诊断。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以强迫的方式使用某种物质或投入某种行为,到了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毁掉人生的程度,那么说这个人离成瘾不远了,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