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高楼增加引发风洞效应,行人和骑士不开心了

设计一栋新建筑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不仅涉及外观和结构,也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所处位置和用户的需求。

但未来,如果想在伦敦市区兴建高楼大厦,那么对风速、风向等指标可能得思考更多,目的不只保证建筑自身稳定性,同时也是为了照顾街道行人和骑士的安全。

据《WIRED》报导,伦敦金融城管理者近期发布开发指南,对未来准备兴建的高层建筑设立了全新的风速指导规定。

具体来说,如果未来建筑开发商想兴建超过25米的大厦,就要提供多达36个风向的测试和物理仿真数据;如果是50米以上大楼,还要提供更全面的风速评估,确保不会引发波及地面的强烈气流。

规定还列出明确的风速指标,比如地面行人路面的平均风速不可超过秒速8米,像咖啡厅和餐厅等大众场所,平均风速更需要低于秒速2.5米,超出指标会划分为“人体不适”范围,开发商就要考虑重新设计大楼的结构或四周植被等区域。 

利德贺摩天大楼。(Source:pixabay)

对建筑开发商明确风速、风向等指标,在英国尚属首次,但这也和近几年伦敦市区出现的大量摩天大厦有关,比如形似“刨丝刀”的利德贺摩天大楼。

预计到2026年,伦敦市区还将有13座高度在78~305米的大厦落成。

然而,由于伦敦市区所处的地形较为平坦,大部分建筑仍以低矮平房为主,高楼林立的情况并不多见,这种独特的城市布局,也让摩天大楼四周更容易出现所谓的“风洞效应”。 

风洞效应的形成原因。(Source:The Times)

简单来说,一旦强气流撞上这些摩天大楼的外墙,就会朝其他方向前进,其中下行气流自然会涌向地面和低矮建筑的空隙,增加地面风速,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伦敦的公共自行车体系也十分成熟,多年来政府投资修建了不少专用自行车道和基础设备,拥有数量众多的自行车骑士,如果路面风力超标,骑士很可能会被风压逼至汽车道,引发安全事故。 

(Source:Flickr/Tejvan Pettinger CC BY 2.0)

英国自行车联合会的主管Roger Geffen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他在230米的伦敦主教门大厦建成后便发现风压问题:“以前我能自由骑自行车的地方,如今出现一堵我看不到的风墙。人们都在想着怎么让大楼盖得更高,却没人关心这会对街道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带来什么影响。”

2011年,英国里兹市一座32层高的大楼就出现罕见的强风,并直接掀翻路上的卡车,导致一名行人死亡。后期调查发现,当时地面风速已达一级飓风水准。

2014年,称为“对讲机”的芬乔奇街20号大厦在伦敦金融城建成后,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风速变化对街道的影响,比如过马路时会感觉风特别大。加上大楼采用许多镜面玻璃,夏季炙热阳光反射到周围公寓和路面,也让温度上升。 

芬乔奇街20号大厦。(Source:©User:Colin / Wikimedia Commons, via Wikimedia Commons)

之前,当地管理者一直忽略建筑带来的风速影响,直到近期高层建筑数量增多,才重新成为伦敦市区关注的焦点。

伦敦金融城规划与交通委员会主席Alastair Moss表示,新的指导方案会把骑士和行人放在城区规划的核心地位,优先考虑他们的安全和体验,迎合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