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界近10年来出现了质子半径之谜,原因是2010年时科学家测量出质子半径比预期还小4%。现在,一项耗费8年时间的物理实验测出质子精确半径,并表明质子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还更小。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质子是由2个上夸克与1个下夸克组成的强子,所以质子并非基本粒子;确切形容的话,质子没有明显表面,不是教科书在介绍原子时示意的那种光滑小球体,从技术上讲,质子既然由3个带电夸克借强核力捆绑而成,实际上更像“模糊的云”,我们怎么定义云的半径?物理学家依靠电荷密度,类似云中水分子的密度。
过去,科学家从质子与电子形成的氢原子实验测量兰姆位移,在此边界范围得出质子半径(更确切地说是“电荷半径”),约0.8768飞米。
然而2010年7月时,一组物理学家团队以缈子(muon)取代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利用由质子与缈子形成的通用原子来测量实验,仔细分析兰姆位移数据后,得到方均根电荷半径为0.841飞米,与国际标准数值相差5个标准差;2013年1月,同团队再度更新质子电荷半径为0.84087飞米,精密度是先前的1.7倍,但与国际标准数值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相差了7个标准差。
这个悬而未解的难题称为“质子半径之谜”,科学家正致力寻找为何测量结果出现冲突,假如计算没有出错,可能必须重新审查当今世界最精密的量子电动力学。
现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团队提出新的电子测量方法,测量质子正电荷的延伸程度,根据这项耗时8年才完成的物理实验结果,该团队证实质子可能真的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最新数据表明质子半径约0.833飞米。
这项结果对标准模型来说是个好消息,对那些希望打破规则、揭开新物理学的人来说则是坏消息。新论文发布在《科学》(Science)期刊。
(首图为原子示意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