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态度。
笔者近日参与数字时代创业小聚的硅谷交流团“Meet Trip Silicon Valley”前往美国旧金山湾区,相隔5、6年光景,再度访问,心境截然不同。

几年前,笔者还在上市公司任职,身为国际科技公司的产品营销与市场营销主管,当年对于硅谷的创业公司氛围并未产生深刻体会。那段时间,往返于圣荷西办公室与旧金山展览中心,所见所闻其实与笔者经常在欧洲或日本出差时行程相差无几,往来的对象也皆是来自家大业大的商业组织与企业体。
这一次在硅谷,将近两周时间,是一场处处令人感到惊艳的创业公司旅程,充分感受到硅谷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态度。
在硅谷营销创业公司团队(无论是募集资金或开拓市场),最关键的卖点是创办人本身的人格特质,一种相信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事,是一份执着,也是理念。
硅谷文化,就是一种无国界的创业家精神。

来说说硅谷知名的种子加速器“500 Startups”,笔者在此见到了其中一位合伙投资人,对于来自台湾的创业公司创业家们,他给的意见十分直接,在硅谷强调能做出创新的硬件产品,不会让你从硅谷投资人眼中得到青睐眼神,无论此硬件产品的功能有多么新奇酷炫,或是能满足消费者何种需求。
能让硅谷投资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往往是软件的创新,或是创造新服务模式,然后创业家们可以模拟自己的团队就像是“我们是免费分享当地旅游观光资源的Uber”,“我们是台湾版的Reddit”,“我们是设计师专用的Slack”诸如此类,容易融入的比拟。

另一位笔者在硅谷见到的连续创业家,也给了相当类似的建议。轻资本、重脑力,即使是推出创新设计的产品,在面对投资人陈述(营销)创业理念时,务必要跳脱台湾硬件制造业的惯性思维,反复强调软件或服务的创意。
更进一步地说,创业家们若是想要在硅谷募集资金,对于公司用何种硬件产品解决问题可以简单带过,将营销重点集中在“定义问题” ,告诉投资人“我想要解决的大问题是什么”(What’s the BIG question?),而不是花时间介绍硬件产品本身的特色或配置。
同时,想要在硅谷创建并拓展人脉的时候,有一点特别有趣,就是“发名片”这个动作,没有太大作用。
在硅谷,创业家们很快地就会发现,硅谷的创业公司创业家与投资人往往没有名片,但是一定会有LinkedIn,以及其他惯用的社群通信账号,像是LINE、WeChat、Messenger。
大家见面聊天时,最后往往就是互相加好友,扫个QR code立刻就完成了交换联系方式。至于在日本或是欧洲,有些时候,名片还是可以派上用场。附带一提,近年来日本创业公司圈企业家习惯将Facebook当成LinkedIn来用,是个有趣的现象。

最后,关于美国市场的营销布局,在硅谷遇到几乎每一位投资人与创业家,都抱持同一种观点,企业创办人必须亲自到美国来居住,生活与工作。远程遥控、差旅形式,以创业公司而言,在美国市场获得商业成功或是募集资金顺利的几率趋近于零。
替代方式是创办人能找到一位可以完全信赖,又了解公司核心价值的人,与创办人之间有无可取代的工作默契,就可以代替创业家本人来拓展美国市场,派驻在此地。
原因是,唯有深得创业家信任的工作伙伴,才会在任何时候都敢对创办人说出真话,甚至是逆耳的忠言,这是能让公司保有持续往前进的能量源泉。创业维艰,总结许多成功因素,往往都是 “人脉”“人脉”“人脉”,务必珍惜创业路上结交的朋友们,祝福各位创业家!